“教育鄙视链”“学区房”不是中国“专利” 新州争抢学区房和好学校的现象也极为普遍!
【今日澳洲7月3日讯】“教育鄙视链”、“学区房”这些在中国耳熟能详的概念,也正在新州“流行”起来,为了上好学校而“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极为常见,但这都表明了教育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
据《悉尼晨锋报》报道,研究显示,最受欢迎的公立高中及其严格的学区分化正在造成日益恶化的隔离循环,贫困学生被拒之门外,富裕家庭几乎独占当地更好的学校。
有限的入学名额意味着,拥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更好的高中,而热门高中所处的地区,往往也是收入较高的地区,澳洲出生的居民的比例也较高,“无宗教信仰”的比例也较高。
新州中学校长委员会主席Chris Presland说:“澳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和较低家庭之间的公平性缺失,这项研究表明,这一问题超越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分野,在公立学校内同样存在。”
来自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的教育学学者Emma Rowe和伊利诺斯大学的Christopher Lubienski发布了研究调查报告,针对公立中学校区存在的隔离现象,他们将学校分类为“抢手的(排队入学人数很多)”、“稳定的(招生与报名人数相当)”和“被遗弃的(入学人数不足)”3类,并研究了学校政策是否对隔离现象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图片来源:《悉尼晨锋报》)
研究发现,“社区的富裕程度与该区学校的理想程度之间,联系非常紧密”。Rowe博士说:“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私立学校都是按照种族和收入划分的,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公立高中也是高度隔离的。特定地区的人口无法进入某些公立中学,资源充足的与资源更少的学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接受教育公平性的问题。”
Rowe博士表示,如果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进入热门学校,他们会在多年前就开始计划,往往会为了就读好学校而搬家。Rowe说:“在其他国家,学校之间的差别很小,所以父母把孩子送到就近的学校就读。但在澳洲,家长们认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极大,以至于他们会卖掉他们的房子,搬到学校较好的区域居住,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Vane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