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基金经理大举逃离澳股 强势板块沦落抛售重灾区
澳股长时间横盘背后是股票基金投资嗜好的风云变幻。亚太十多个证券交易市场,ASX沦为减仓重灾区,海外基金大举逃离原因何在?
美银美林(BAML)针对568家、在管资金总计1.4万亿美元的大型多头基金展开大范围调查,探究其对于亚太地区股市(不含日本)的偏好,结果发现澳股最“不受待见”。这种厌恶感仅在最近三个月明显增加,同期,ASX股指一直处于横盘,困守于100点范围之内,迟迟不能突破。
周期性轮动
亚太地区的12个市场中,投资者对于四个市场情绪走恶,分别是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与香港。其中,对中国股票减持比例为0.5%。对澳股减持程度则高出一倍,超过1%,金融股是抛售重点。
无独有偶,本周一,澳洲市值最大银行联邦银行(CBA)遭到严重抛售,高盛分析师将其12个月目标价削减13%,到77.77澳元,称围绕反洗钱合规的公诉案存在较高风险。与此同时,ASX其它主要行业板块减持比率在0.7%到0.8%不等。
遭减持前五的个股分别是:联邦银行、西太平洋银行(WBC)、澳新银行(ANZ)、西农集团(WES)与必和必拓(BHP)。市场专家指出,澳洲房市热潮见顶,消费者债务深重、低利率及监管收紧等都在削弱银行股吸引力。
天平的另一头,亚太市场资金开始更多流向科技公司。这对于金融股及资源股高度集中,科技板块相对薄弱的澳股市场而言产生了另一重离心力。“亚太地区的基金仍然最为重仓科技股,并在8月份在持续加仓”,报告作者Nigel Tupper说道。
过去三个月,美股科技板块遭到获利了结,资金大举出海多进入了欧洲市场,现在则开始看向亚洲。
相比于美国与欧洲,新兴市场对基金经理展现更大吸引力。Tupper认为,亚太地区的市场表现更具周期性,今年当地企业的盈利预期相对较强,是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原因,“这种地区性轮转还会持续下去”。
破碎的澳股
向深层次探究,8月初瑞士信贷抛出一篇引人侧目的分析研报,认为澳股市场“支离破碎”,至少说在向经济注入股权资本这项基本功能上表现不佳。
瑞士信贷的Hasan Tevfik对配股融资、股利再投资计划及IPO融资状况加以分析,研究发现过去十年来澳股市场每年的股权融资额是400亿澳元,今年截至目前只有10亿澳元。据此,2017年的融资表现估计会远低于金融海啸后的常态水平。
市场失灵?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由于债务成本超低,且金融海啸后的融资高峰已过,企业杠杆率普遍不高。从财务意义上讲此时回购资本比发行新股更合算。
澳交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平均是3%,而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近5%,债务股权间的套利空间异常诱人。这种情况并非澳洲独有,后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似乎都存在。
经历最初的去杠杆后,各国央行恐慌下提供大量廉价信贷让企业有机会掌握大量资金回购股票,而非投资于运营发展。
破碎的澳股,或许短期内还将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