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孩子勤补习VS澳洲孩子拼天赋:谁更有资格进入精英中学?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似乎是澳洲一些民众看待许多为了进入精英中学(Selective High School)而补习的众多学生的看法。关于澳洲精英学校的设置、目的、选拔标准等,尤其是选拔标准的公平性,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
近年来,经过几轮精英中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精英中学多为富裕家庭孩子、大都通过重金请家教补习入学的状况依旧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而精英中学入学的公平性,也依旧是社会争论的焦点。
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数十所精英中学的设置是否占用了其他公校的教育资源?再到选拔考试的“公平”,拥有天赋与后天补习,哪一种学生属于更有资格,以更为“公平”的方式进入精英中学?一切真是那么泾渭分明吗?
争议:不同族裔背景学生比例悬殊
以新州为例,大多数精英学校,非英语背景学生占很大比例,尤其是以高考成绩排名前十的精英学校,亚裔乃至华裔占更高比例,甚至是高达80%或90%以上的比例。也有的精英中学英语背景学生占压倒数比例,比如Farrer Memorial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非英语背景学生只占2%,Kooringal High School的非英语背景学生占6%,Merewether High School的非英语背景学生占19%等。
部分非英语背景的学生通过补习加大考入精英中学的筹码,以及社会经济高地位的家庭孩子能够支付额外的补习费用,以更高比例地进入精英中学,这些现象引起公众关注和争议。争议聚焦在精英学校录取学生考试的标准是否能够准确地甄别具有天赋孩子以及考试标准是否公平,经济社会高地位利用校外辅导班进入精英中学,是否增加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性等方面。
目前精英中学入学考试包括四方面,分别针对英语阅读、数学和综合能力(General Ability),以及英文写作,总分为300分,录取率为30%左右,被外界视为“战况惨烈”。2016年,连续21年高考成绩夺冠的占士鲁斯农业中学(James Ruse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精英中学的入读门槛是239分。入学考试为自愿申请。在录取方面,入学考试和平时学校成绩的考量各占一定的比例。即便进入中学后,在既定的时间内,仍可再次参加精英中学的入学考试,所以并非一考定终身。
正因如此,教育主管部门一直着眼于以其他方式来取代目前的精英中学入学考试,比如包括通过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智商测试去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表现,或更为考察学生运用高阶和批判性思维技巧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培养人才:精英中学功不可没
有教育专家表示,实际上把selective high school翻译成“精英中学”不够准确,而蕴含了一定的褒贬色彩在里面, 这些学校是精英学校, 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其他的公校就是非精英学校。
专家认为,更为准确的提法是“选择性学校”,这是让一部分热爱学习, 同学术成绩表现突出的学生有一个更有竞争和挑战的学习环境。这些选择性学校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样属于特殊学校的一种。事实上,这些为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的特殊学校不仅仅有学术的,还有艺术、体育、音乐类的学校,都是为了满足一些有不同的需要和天赋的孩子。
这些选择性学校为各种孩子提供了发展不同潜能的环境。而精英学校主要强调学术方面,在数学、英语等方面,并且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读。这些选择性学校本意就是让有天赋的、更喜欢学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火花碰撞,彼此交流, 促进彼此的成长。
过去这么多年来,这些精英学校在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做出了贡献。精英学校的设置本身是好事情, 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为高校、科研和社会的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公立系统学校一视同仁
许多人可能认为,精英中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那么它们作为公立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中的学生取得如此优异的学术成就,一定是得益于政府在资金或者师资方面的特殊倾斜;精英学校应该是具备了顶尖的师资力量, 学校设施特别好,教育资源更为丰富,似乎精英学校的学术成功是举全社会之力而成。但这是一个误解,事实并非如此。
精英中学的教育资源其实和其他公立中学无二,精英中学设置的初衷和理念是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需要让有天赋的学生更好成长,因此把学业好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促进提高,而这并没有占用其他中学教育资源。
以成批建设精英学校的新南威尔士州为例,新州教育部门遵循公平原则, 对于公立学校的拨款, 是统一按照学生数量即按人头拨款, 并不会对精英学校就特别优待一些。而且相对来说,经济收入低一些的地区的学生人头费会更高一些。
在师资力量方面,公立教育系统中的精英学校和非精英学校也并无差别。精英中学唯一的优势就是精英学校的学生是考进去的, 这些学生原来就有很好的学术基础,也热爱学习,那么这些学生的对学术进步的需要,就会逼着老师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考试是否能甄别人才
目前,大多数精英中学都是以考试的形式得到入学的名额。
精英中学重视学术的成绩,而且学生都是通过了考试筛选后进入的,日后参加高考,学术方面的表现当然会比较突出,关于各个学校的高考成绩,虽然政府并没有公布其排名, 但是民间和媒体对此有自己的解读与报道。在学校高考排名当中,精英中学的表现一直优良而且稳定。
这符合很多亚裔家庭的期望。尤其是华裔家庭一向有重教的传统,因此也让不少亚裔家庭愿意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就读精英中学,其中的学业补习这一项,也受到一些诟病。
为了能够进入精英学校,也自然就产生了家长让孩子参加培训,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考试进入精英中学的现象,补习班也因此兴起,尤其是在亚裔家庭普遍鼓励孩子参加考试前的培训。 这也就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亚裔家庭孩子普遍参加补习,才会在精英学校的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那么这种考试是否能够真正甄选出有天赋和才能的学生,是否能公平地照顾各个阶层的学生,让大家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精英学校呢?
事实上,关于精英学校考试的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10多年前就有关于精英考试的改革,根据不同社区的意见对精英中学入学考试进行了调整,改革后的入学考试,于记忆方面的考题比例减少, 也更为突出英语写作能力,意在让英语为母语的本地社区也有更多机会能够通过考试入读精英中学。
补习:和尚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精英中学考试备受争议的一点就是考试标准存疑,一些学生或能够通过补习进行题海大战进入精英学校,这对于没有进行补习而又有天赋的孩子不公;并且补习需要不菲的费用,这让一些能够,或愿意支付补习费用的家庭获得更多的机会,这对于没有能力支付补习费用的家庭不公。一些人认为这存在双重的不公。那么家庭环境与他的学业表现之间是否存在等式呢?
实际上,只要规则不改,需要通过考试才可以进入大学,只要存在高考这种形式,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补习。而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目前在全世界,包括欧美一些国家成为惯例,澳洲也不例外。
补习费用当然和家庭经济挂钩,但是高考成绩,或者说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家庭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简单将一个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功归之于家里是否能够支付补习费用,或者认为补习就一定能够进入精英学校,显然有失偏颇。
毕竟,无论学校学习还是在外补习,都是中国那句俗话:和尚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有的华人家长认为,让精英中学的机制更完善,让选拔考试更公平当然是应该努力的防方向。但是往深层次想,这种对精英学校的热衷背后是否折射出都对现实教育的一种不满,一种不信任。政府更应该考虑而且放重点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公立小学以及绝大多数公立中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便进入不了精英中学,在其他中学也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
还有的人认为,即便没有补习这一渠道,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同样还是有各种方式去获得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这是无法避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植根于社会的土壤当中,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而非空中楼阁;脱离了社会基础的公平,忽视了地域差别、族裔差别、家庭差别、性别差别、贫富差别、传统差别等等的现实差异去谈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不现实的。总而言之,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还有太长太长的路需要要走,但总归要走。
更多精彩澳闻,请点击跳转澳闻频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