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短视频网红工厂:他们深谙高流量变现的生财之道(组图)
导读:比起镜头前光鲜亮丽的网红达人,MCN更深谙用户痛点,以及将高流量变现的生财之道。
互联网圈子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混迹于火得一塌糊涂的短视频行业,天天与光鲜亮丽的网红打交道,但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你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圈子里被称为MCN机构(Multi-Channel Network,多渠道网络内容产品制作机构),类似于网红经纪公司,干的是对接内容创作者和短视频平台的活。
如果把短视频平台比作一座大厦,他们就是建造大厦的“包工头”:一方面为网红提供内容运营、粉丝管理、商业变现等服务,另一方面从短视频平台获取流量、补贴,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中间商。
一个更形象的描述,他们就是网红制造商。
打开所有互联网内容相关的APP,那些你能看到的一夜涨粉几百万的“幸运儿”,大多是这些幕后推手规模化“制造”的产物。比起镜头前的网红达人们,他们更深谙用户痛点,熟稔将高流量变现的生财之道。
这些镜头后看不见的手,一步步塑造了短视频行业生态。
MCN崛起
“Bigger研究所”是一个种草测评类达人账号,以时常发布吃喝玩乐各类产品测评出名,如今在微博和抖音上分别有226万和405万粉丝。这个账号有两位主创人员,每周更新2~3期视频,今年7月在微信平台共发布了14条测评,在视频圈里堪称高产。
不过从构思、文案、拍摄、剪辑到后期推广,你以为只靠两名主创人员就能包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Bigger研究所”背后是一家叫Papitube的短视频孵化机构,它由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红“Papi酱”成立,拥有80余名达人,运营人员已超过100人。“Bigger研究所”正是Papitube旗下的红人账号,其主创人员之一“所长”不仅是平台签约作者,还曾兼任公司制作人,帮助平台其他红人成长。
视频内容的生产也由此变成了团队作业。平台选择通过部门模块化、员工交叉运作满足达人需求。比如制作人会跟达人沟通选题内容、市场部负责联系达人签约以及平台对外的品牌形象。
此外,商务部员工在达人、广告客户、制作人三方之间斡旋,保证广告达到最佳投放效果,电商部则跟进供应链、负责选品并与合作方沟通,为走电商变现路径的达人提供后端支撑。
Papitube只是短视频行业的一个缩影。随着短视频生产日益精细化、规模化,其制作过程早已度过个人靠蛮力苦干的阶段,改由成熟的幕后团队运营。
团队化趋势符合短视频行业日渐成熟后的发展轨迹。要知道,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之一本是打破层级、消除中介,但内容创作的独特性,让MCN具备了存在基础。同时,专业化、精细化运营,能帮短视频平台解决后顾之忧。
新片场联合创始人周迪认为,一个短视频平台很难对接过来那么多达人,否则运营成本会非常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短视频平台若将资源都用在生产内容上,本质上是一种浪费。它的注意力理应集中在如何帮助达人变现、构建良好生态上。这也正是短视频平台选择与MCN合作的关键因素。从几年前拒绝MCN,到如今纷纷引入MCN,短视频平台与MCN的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2017年5月,微博推出垂直MCN合作计划,向MCN机构开放合作,并给予资源倾斜等支持;同年9月,美拍也开展MCN战略,与papitube、洋葱视频、快美妆等10家MCN机构确立合作。
今年春节后迅速蹿红的短视频黑马抖音,曾一度严禁MCN机构签约站内红人,平台会直接签下原生红人,比如抖音网红张欣尧、吴佳煜等。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抖音开始通过“认证MCN”方式,将百万粉丝量级的达人交给MCN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快手近期也开放了MCN合作计划,入驻机构可获得平台专属运营扶持、产品功能优先体验等,从而扩大影响力、提升商业价值。
MCN行业形势也由此一片大好。易观智库发布的《2017年中国短视频MCN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18年,市面上的MCN机构将达到3300家,2019年预计将达到4700家。
行业内也不乏资本涌动。据《白皮书》统计,2017年国内针对这一市场的投资约有19笔,融资金额共计超过2.8亿元,今年预计会出现一波MCN投资热潮。
不稳定的三角关系
理想状态下,短视频平台、MCN、达人三方可以构成稳定的三角关系,相互扶持、滋养,共同打造良好的短视频生态资金流。
这个链条从短视频平台开始,除了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广告是行业内普遍认可且靠谱的另一项变现方式。例如抖音,曾有业内人士预测,其一年广告收入超过100亿元。
而后,短视频平台根据MCN旗下达人上传的视频数据给他们结算工资,MCN和达人分成比例通常是五五分,达人越多MCN收入越高。工资是达人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他们中有不少人更多还是通过接拍广告、电商等渠道变现。
这样的资金流大多数时候是稳定的。不过因为短视频平台享受流量优势带来的极强话语权,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三方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最容易触发矛盾的导火索是平台为吸引达人采取的高补贴政策。
早在2016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就在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宣布,未来一年将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掀开短视频补贴大战序幕。一年后,土豆网转型短视频平台,同时推出“大鱼号”,并投入20亿元现金打造“大鱼计划”,以此扶植短视频内容创业者。随后是今年网易号10亿元补贴短视频,以及百度nani的疯狂挖角……
比起平台高举高打的口号和布局,补贴的真实去向并不光彩。一个典型案例是今年6月开始,短视频平台被爆出欠薪风波。双方冲突的焦点相对集中:达人未拿到承诺收入、平台审核标准前后不一、公会(直播时代的MCN)涉嫌篡改并提高价格虚假招募达人等。
视频达人雨轩(化名)告诉记者,她自4月开始入驻,两个多月共拍摄超100条短视频,按照承诺应拿到8万~9万元,但实际到手薪资仅为8000~9000元。而平台则以达人作品涉嫌刷量、买赞为由拒绝支付承诺收入。
虽然多位受访者都表示,平台补贴并非MCN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其助推作用仍旧不能忽视。
在霍泥芳看来,短视频平台能否帮助达人积淀粉丝、实现电商广告转化,这些长链条能力对机构的吸引力较大。不过对于小团队来说,有补贴有总比没有好。周迪则认为,这些资源至少能够解决账号冷启动的问题。
变现难题
在不稳定的三角关系中,MCN机构看似是风险最小、最后能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然而中间商的生意并不好做。几乎所有MCN都希望通过规模化产出优质内容,攫取高流量实现商业变现,而变现的前提是账号能够成长为品牌和IP。
但当下市面上的情况,要么是一个优质账号难求,要么就是达人已经被其他机构签走,孵化自主IP几乎成为所有MCN的当务之急。这对MCN的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极高。短视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MCN需要将其生产、运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比如,在孵化新IP时,Papitube会设置固定的投入产出比,衡量该账号是否值得继续投入;新片场则采用创新机制,通过观察1~2个月内10多期内容的评论、客户反馈,判断账号的用户量级和商业成长性。
但更大的困难还是商业化——变现手段单一一直是困扰短视频从业者的难题。不过让MCN们欣慰的是,传统广告变现的形式已经日益丰富起来。
“Bigger研究所”在与某鸡尾酒品牌的合作中,采用测评方式进行推广,转化效果明显——仅上线一分钟,多个平台数百套产品全部售光。霍泥芳也在和广告主的不断磨合中探索出规律。
原来广告主认为涉及品牌的内容越多越好,现在有不少广告主变聪明了:广告越硬,越无法令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周迪则认为短视频在寻求商业化时,最大问题是客户需求和品牌调性的融合。“广告也要产生用户价值,”周迪说,“纯广告只会伤害粉丝。”
新片场很早就开始探索多元化变现道路,他们从电影创作人社区起家,后孵化出短视频、网络大电影等业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行业的变现效率仍旧十分低下。分析人士认为,广告主投放前普遍缺乏数据支撑,投放后又没有准确的数据服务,在程序化投放上,MCN与成熟的广告业之间差距很大。
周迪也认为,虽说广告主对短视频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仍要清醒认识到,大部门广告主还没有将广告预算的重头投放到这里,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挑战当然不止这些。短视频观看方式从横屏到竖屏、不同平台拥有各自的调性,都是内容团队要面临的挑战。“没人能够高枕无忧,大部分MCN都在不断转型。”周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