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人被逼到这步 是危机还是契机?(组图)
4年前,限制加州公立大学录取亚裔学生的SCA5提案被提出,引起了当地华人社区严重的危机感。在这样的压力下,郭宗政(Peter Kuo)等因反对该法案而参选的华人应运而生,整个加州华人群体的投票热情也空前高涨。直到现在,加州仍是全美华人参政最活跃的地方。
2014年,加州华人集会抗议SCA5法案。
4年后,在美东的纽约州,随着州内初选的临近,一个教育议题同样引起了当地华人的危机感,那就是特殊高中改革。
6月初,纽约市长白思豪启动了他的特殊高中改革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消特殊高中入学考试,而他的目的是“多元化”,即提高西裔和非裔学生的入读比例。
纽约市华裔家长胡小媛(穿绿衣者)与其他家长一起讨论州参议员选举。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连政治新闻都不看,也从来没投过票。”胡小媛是一代移民,住在纽约市皇后区贝赛(Bayside),是许多因为特殊高中问题而开始关心政治的华人中的一个。6月底和7月初,他们举行了两次集会,最终敦促贝赛所在的纽约市26学区通过了反对特殊高中录取改革决议。
然而,特殊高中录取改革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纽约州议会手里。更让亚裔家长和学生担心的是,无论改革是否或何时生效,全市公校的“多元化”进程已经在推进,比如,纽约市第3学区的所有初中,明年都将把25%的席位留给成绩不达标的学生;而白思豪还计划从明年起预留20%的特殊高中席位给来自低收入家庭、分数略低于入学分数线的学生,这只需要市府推行,无须州议会点头。
贝赛的华人意识到光在学区努力并不够,于是,他们注意到了即将到来的纽约州党内初选——在贝赛所在的纽约州第11选区,现任州参议员艾维拉(Tony Avella)将在9月13日接受来自纽约市前主计长刘醇逸的挑战,争夺民主党内提名,而对于纽约市长或其他民选官员的提议,州参议员可以在州议会层面反对或阻止。
刘醇逸(上)和艾维拉(下)先后接受美国中文网记者李若冰专访。
就像另一位贝赛家长王文琦所说,他们的心态就是“要选出一位能代表我们利益发声的州议员”。
贝赛家长抗议特殊高中录取改革。
贝赛在近30年里颇受亚裔青睐,亚裔是那里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已占到总人口的37.3%。由于学区质量高、治安环境好,贝赛的一代亚裔移民也明显增多,不过作为一个中高收入社区,贝赛极少有引人注意的“大事”发生,亚裔居民也就正如胡小媛说的,以往大都不关心政治。
然而,特殊高中改革突然给他们敲响了警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自己组织集会,接触参选人,一步步学习了解选举、了解政治。除了特殊高中,他们还关注到了更多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东西——更多教育相关的议题、社区大麻店、游民安置等等。无论所持意见为何,这些在全美许多地区都存在且颇受争议的问题,让这群纽约临水一角小镇上本来“不问世事”的华人,突然间在许多层面上与全美国都关心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还在繁忙工作之余努力融入美国的生活,现在被迫、却也是主动地融入了美国的政治。
贝赛居民将关心的话题一一列出进行讨论,比对两位参选人的过往立场,邀请他们来与居民对话阐述政见。
2016被很多人视为在美华人参政史上的重要一年,对川普或希拉里、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偏好,引发了华裔的投票热情,也拉开了两派支持者之间的鸿沟。但华裔参加政治也未必一定关乎党派,比如这次贝赛居民对艾维拉或刘醇逸的选择,以及我们曾经报道过的纽约长岛大颈华裔参与学区委员会董事选举。
而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华人因教育议题被激发,从而关心起政治。像长岛大颈的那些华人家长,即使起点“小”如一次校董选举,但也从此开始关心每一件地区事务,以及全国的政治生态。
华人一向注重教育,这些参政议政热情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因为这关乎子女后代的教育成败。但是,与这些选举有关的议题——比如教育、平权、预算、非法移民、大麻合法化、性别如厕、性取向教育等等(在部分议题上华裔甚至于所谓“主流”观点背道而驰),也都关乎联邦政策,这样的参与也就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说,华人参政议政也促使政客——即使不是亚裔政客——不得不对华裔群体展示诚意,并重视这个群体的声音。而反过来,得到了“正视”的华裔,也开始仔细思考自己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和利益需求,以这样的核心价值为出发点来评判一名政客,并且提出政治诉求。可以说,因为有了诸如教育这样切身相关的冲突议题存在,许多华裔学会了坚守自己的立场,而不再“迷信”于某种肤色的政客,或是某个选举口号。
今美国社会存在极大的裂痕,政治也呈两极分化。在这样的两极化下,作为“模范少数族裔”之一的华人群体有时候面临更大的危机,甚至屡屡被危及利益,但如果将此也作为契机,华裔的未来或许将因为这次危机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