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亲身试药的海归博士走了 救了千万中国孩子(组图)
2018年我们告别了太多人,但崭新的2019年,我们仍没能阻挡死神的步伐。
1月2日,我国著名病毒学专家顾方舟去世,享年92岁。
他是第一批北大医学院人,也是中国第一批归国潮的留学生之一。
图源:sohu
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对抗脊髓灰质炎,也就是让当时人们闻风丧胆的小儿麻痹症。
如富兰克林·罗斯福、郑智化等,都是这种疾病的受害者。
1960年,他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批小儿麻痹症疫苗,1962年成功研制出“糖丸”减毒活疫苗。
在没有针剂时,那个糖丸却是让很多国人可以安全的长大。
向您致敬,糖丸的味道一辈子我们也忘不了。
图源:微博
1926年,顾方舟在宁波出生。
他的童年生活极为贫苦,父亲在4岁时不幸去世,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在外打拼,年幼的顾方舟由外婆照顾长大。
1944年,出身贫寒的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大学毕业后,顾方舟来到了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的研究工作。
随后朝鲜战争爆发,顾方舟被派往战场,治疗患痢疾的战士。
1951年,在战场后方的顾方舟被召回,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被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学习,师从苏联著名的脑炎病毒专家列夫科维奇教授。
1955年夏天,顾方舟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到祖国从事医学。
图源:微博
图源:网易
老人家一生头衔荣获很多,包括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科协常委、北京科协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
但这都不能总结他对国人的贡献。
顾方舟专攻小儿麻痹症42年,上世纪60年代初,他研制成功液体和糖丸两种活疫苗,从此使数百万儿童免于致残。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顾方舟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其实,他的贡献对于现在的每个孩子的健康都太至关重要了。
在顾方舟的疫苗没发明之前,小儿麻痹症这个词,是人们心中梦魇般的存在。
小儿麻痹症是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到6岁的儿童,症状主要是发烧、腹泻、呕吐,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甚至发生瘫痪、死亡。
这种病现在听来没什么,甚至是句玩笑,因为我们在出生后不久便服用了疫苗。
但在60年前,这就是绝症。
中国数以万计的儿童只要得了这种病,就只有一种选择:等死。
即便不死,也是终身残疾。
许多只有2、3岁大的孩子都因此残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各大城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焦急的家长背着患有小儿麻痹症、虚弱的孩子,奔走在各大诊所医院之间,焦急的想给孩子治病,但换来的都是医生们无奈的叹气。
每个病房里都会传出孩子疼得撕心裂肺的痛哭声,经常能看到走廊里家长绝望空洞的眼神。
有些家长抱着双腿已经没有知觉的孩子,痛哭流涕。
一些拄着拐杖的孩子,在大街小巷上屡见不鲜。
图源:微博
图源:sohu
1955年,江苏南通发生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小儿麻痹症大流行,引起全世界的震惊。
这场“大瘟疫”般的灾难,席卷了南通1680名儿童,病死率高达近28%,瘫痪率近70%。
比病魔更可怕的,是中国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够先进,对此病束手无策。
当时中国并没有研制出治疗此病症的药物,而美国和苏联都在研制相关的疫苗,却都不给中国提供,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多儿童惨死和终身致残。
据当时负责研究此病的顾方舟回忆,每天都会有焦急的家长来呜咽呜咽找他:“大夫,求求您把他治好吧,他好好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能以后就拐着腿走路了,他以后还得工作,还得成家立业呢。”
顾方舟很难过地回答:“同志,抱歉,我们对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
那个家长的眼神里的一点火光瞬间就黯淡了下来,瘫坐在走廊的长椅上。后来听说,那个家长的孩子当晚右腿就失去了知觉,爸爸抱着孩子在医院走廊哭了一宿。
病症的恐怖,瞬间毁了上千个家庭。
当时在中国流行着一种“背包族”,许多家长并不知小儿麻痹症是绝症,又不想看着孩子变成残疾,就背着幼小的孩子到城里来寻找名医。
当时交通不方便,在没有车的农村,家长就背着孩子走去乡镇,连鞋都磨破了,脚都磨得出血,从一个医院走到另一个医院,却始终不愿放弃。
许多家长为了延续孩子的生命,为虚弱的孩子献血,一献就是上千毫升。
孩子身体虚弱疼痛、奄奄一息,家长们面黄肌瘦,劳累过度,心力憔悴。
整个中国就像弥漫着黑死病的欧洲一样,谈小儿麻痹症便色变。
这些绝望的父母和可怜的孩子,让顾方舟痛心不已,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研制出治疗此病的药物。
1957年,31岁的他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刚经过战争耗竭,百废待兴,研究环境极其恶略艰苦。
顾方舟的研究所位于昆明郊外,起初就是一座荒山,杳无人烟,研究人员只能在简易,甚至漏雨的实验室中工作。
顾方舟回忆道,那时候经常饿着肚子做实验,拿试管的时候手都饿得发抖。
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但努力终究有回报,通过艰苦的研究,顾方舟团队终于研究出了攻克脊灰的疫苗。
但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陷入了瓶颈。
实验需要确定该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但这时哪里能找得到合适的人,冒着生命风险去实验药物呢?
这时,想着还有数万家庭在病痛中受折磨着,顾方舟毅然决定,用自己试用疫苗。
冒着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
他说:作为研究者,自己不去冒风险,难道要患者去冒这个风险吗?
顾方舟体现了那个时代科研者的单纯,执着和无私。
幸运的是,一周过去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常。
正当团队欢呼雀跃时,顾方舟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他认为,大多成人本身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
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呢?
实验一旦失败,孩子很有可能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瘫痪。
谁会让自己的孩子来做如此高风险的实验呢?
这使顾方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了十几天。
当他十几天后从屋子里出来时,面脸憔悴的他再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
他满眼噙着泪水,双手发抖地给自己的儿子服用了疫苗,看着儿子咽下疫苗后便失声痛哭。
这个决定甚至顾方舟都瞒了妻子很多年。
时间不等人,他不仅奉献出了自己,更将儿子都交付了出去。
图源:google
顾方舟的无私和大爱,感召了身边的同事们,他们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
再次幸运的是,这次实验依旧无人出现身体异常,再一次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
之后,二期临床扩至两千人,三期临床450万人份,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等大城市展开了试验。
经过不懈的努力,抗击绝症的疫苗终于获得了试验的成功,可以投入生产、给全国儿童服用。
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中国小儿麻痹孩子和家长的福音正式来临。
顾方舟的疫苗首战就告捷。
使用疫苗后,小儿麻痹发病率发病率明显下降。
比如江苏省,从1956年的十万分之10降至了1982年的十万分之0.2,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降低了50倍。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 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
1994年9月,湖北襄阳县发生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直至2000年,我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图源:sohu
他还发明了“糖丸”
面对喜讯,顾方舟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敏锐地意识到,为了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这给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疫苗覆盖增加了很大难度。
另一方面,疫苗是液体的,需要装在试剂瓶中运输,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里很不方便。
此外,服用时也有问题,家长们需要将疫苗滴在馒头上,稍有不慎,就会浪费,小孩还不愿意吃。
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
顾方舟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
很快,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
小时候吃过这个糖丸,觉得特别好吃,甚至愿意打针就是因为有糖丸吃,如今才知道它还救了这么多人的命。
除了好吃外,糖丸疫苗也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它延长了药物的保存期,冷冻可保存两个月之久。
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运输:将冷冻的糖丸放在保温瓶中!
这些发明,让糖丸疫苗迅速扑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据统计,60年代糖丸活疫苗每年供货量达数千万人份,到90年代每年供货量超过1.5亿人份,总计供应三价活疫苗约50亿人份。
这粒甜甜的药丸,让中小型城市、乡镇农村里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免去小儿麻痹症之苦。
如果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再也不让国人饿肚子,那么顾方舟的糖丸就是让国人远离病痛。
1960年的春天,周总理来到了顾方舟的疫苗研究基地,打趣道:“疫苗研究出来,你们不就失业了吗?”
没想到顾方舟却说:“不会呀!这个病消灭了,我们还要研究别的病呀!”
那个年代的科学家就是如此单纯,不求富贵,不求荣华,只为了能够攻克更多疾病。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颤颤巍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近60年的心血,只为令国人能够用上可靠的疫苗。
这位为脊髓灰质炎疫苗奉献了一生的老人,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人们,他不负当年的诺言。
即便在那时的艰苦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家依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让新中国的孩子远离小儿麻痹,有了追求未来的机会。
那个时代,一切的目的都是如何解决病人的问题,兼容并蓄,如是而已。
如今,许多人利益熏天,唯利是图,人心不古,甚至不顾国人的生命安危。
比如前一阵子的权健,用洗脑的骗术骗取钱财,甚至令无辜的人烧伤、致残、甚至丢了性命。
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顾方舟这样的科学家。
能够看到更多为了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和为人民健康事业鞠躬尽瘁的人。
为了我们甜甜的糖,他们却吃了这么多苦。
永远记得小时候那颗糖的味道,老先生一路走好!
像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