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惨案被拍成电影 被害人家属:我儿子要死几次(组图)
1993年的英国,曾发生过一桩让所有人不寒而栗的魔童杀人案。
两个10岁的男孩,Robert和Jon,诱拐了年仅两岁的男童,詹姆斯(James Bulger),联手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虐杀,还将尸体放置到铁轨上,以图销毁罪证。
(图源:PA)
这两个英国现代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杀人凶手,经历漫长且波折的庭审后,被判8年有期徒刑。在去年2月,成年且出狱的两人,曾再度引发了公众的愤慨和讨论。
(图源:dailymail)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并不是这对残忍狡猾的杀人魔童。
而是,在命案发生26年后,有人把这桩惨案搬上了银幕。
英国导演Vincent Lambe,以詹姆斯的命案为蓝本,拍摄了一部30分钟的电影短片:《Detainment (译名:扣留)》
(图源:REX)
剧组还根据公开的照片,拍摄了相似的照片作为剧照。
凶手之一Jon
剧照:Detainment
在这部电影里,饰演杀人凶手的小演员哭得楚楚可怜,简直是要唤起人怜惜。
甚至还出现了当时的庭审录音,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否认、辩解,千方百计为自己开罪。
真实,震撼,又无比残忍。
凶手之一Robert(图源:PA)
这部电影短片上映以后,立刻引发了当年案件受害人,詹姆斯父母的愤怒声讨。
“这部电影,再一次撕开了我们心底的伤疤。”
这部电影的拍摄,没有征得过他们的同意。
而且,在30分钟时间里,导演是在用一种同情、甚至美化的态度,在对待那两个残忍至极的杀人犯。
(图源:Detainment)
我的儿子,死在这两个丧心病狂的魔鬼手里,现在你还拍一部片子替他们洗地?詹姆斯的父母,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部影片讲述的方式。
其实,像詹姆斯父母经历的痛苦和愤怒,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受害人和亲属,也在遭受着。
(图源:Detainment)
那些真实凶杀案,因为血腥残忍和迷一般的过程,而成为无数影视作品,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但这些真实案件改变的作品,天生就带着黑暗底色,创作者的道德之尺在微妙地摇摆,真实和虚构之间是不是应该存在一个界限?讲述者是不是应该顾及当事人的情绪和创伤?为了戏剧冲突和故事精彩,是不是可以增加,甚至扭曲是事实?
(图源:Daily Record)
这些问题,是悬在创作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或者稍抱侥幸,就会把作品变成一场灾难。
去年,韩国曾经上映了一部犯罪悬疑电影《暗数杀人》。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位老警察侦破7起杀人案,与变态杀人犯斗智斗勇的故事。
(图源:《暗数杀人》)
但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受害人家属极大的反弹。
因为: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它展现的被害人信息,作案手法,和如何发现的藏尸地点等作案细节,和真实案件近乎是一模一样。
(图源:《暗数杀人》)
“这简直像是看着他,重新被杀死了一次。”
受害人家属,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改编。如果只是把残忍和血腥照搬到银幕上,还谈什么艺术创作呢?他们向韩国法院申请禁令,要求禁止电影上映。
(图源:《暗数杀人》)
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制片人哪怕对受害人有一点尊重,就应该知道,如此粗暴地还原犯罪,是对家属感情的最大伤害。
而,比粗暴还原犯罪,更可怕,更伤人的则是在创作中自以为是,居高临下的编造。
有许多的悬案奇案,都会引发创作者的改编兴趣,他们在改编时候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细节,构建联系,让故事具有更丰富的戏剧张力和冲突。
(图源:japantimes.co.jp)
如果这是再创作,那无可厚非。
但,如果是把真实案件的细节完全还原,就会成为刺向受害人和相关人士的一把剑。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1996年的“选美小皇后谋杀案”,她的父母和兄长就是典型的二次受害者。一部纪录片,让失去了女儿和妹妹的他们,一时间千夫所指。
(图源:camerafilephoto)
案件的主角:琼贝尼特·拉姆齐人见人爱,还获得过美国小女孩选美冠军。但在6岁那年,她被发现惨死在自家地下室里。她的死亡存在诸多疑点,至今没有找到确定的凶手。
(图源:ABC NEWS)
在围绕她死亡的讨论之中,有关琼贝尼特父母和兄长杀害了小女孩的猜测,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2008年,警方通过DNA鉴定,终于排除了这家人的嫌疑,还他们一家清白。
(图源:CBS)
但在2016年9月,CBS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纪录片《The Case of: JonBenet Ramsey》,又把矛头对准了这家人,其中一名病理学专家把矛头指向了琼贝尼特的哥哥,暗示就是他杀死了妹妹。
(图源:CBS)
顿时,舆论哗然。很多人再次把怀疑的目光转移到他的身上。一个月后,哥哥把这个所谓的专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15亿美元。
(图源:CBS)
琼贝尼特的死亡让整个家庭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而随后的公众的猜测和纪录片中的妄下定论,却是在把这个家庭往地狱深渊里推。
(图源:radaronline.com)
媒体和创作者对他们的猜测,把他们永远钉在凶杀案嫌疑人的耻辱柱上,父亲始终没走出来女儿丧命的阴影,哥哥也在媒体一次次的猜忌和怀疑中备受伤害。
(图源:RP Studio/ZUMA Press)
真相,到底是怎么样,只怕也已经没有人在乎了。
(图源:Splash News)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
人,都有好奇心,和窥私欲。
无法抵抗,血腥,残忍,甚至残暴的吸引力。
(图源:memories of murders)
那些离奇曲折的案件,的确能够吸引眼球和点击量,媒体在报道,艺术家在改编,电影导演在构思,观众在排队等着看。
但是,创作不等于胡编,也不能枉顾受害者及其家属和感受。
(图源:memories of murders)
假如只是想要博眼球,或者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无疑是背离了创作底线和初衷的。
即使是改编真实案件,或者讲述真实的故事,也应该是在尊重逝者和相关亲属的前提之下去进行。
道德,是艺术创作的底线,博眼球,吃人血馒头,永远都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