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庭政经短评:大选后澳洲的经济挑战
澳洲经济表现过去数年一直疲弱,国民感受不到工资增长,消费不振;同时间,过去依靠人口政策促成经济增长的道路,因为基建、教育、医疗等各种设施无法追上,已至瓶颈。
种种问题的浮现,令今届联邦大选的经济政策成为选民关注的焦点。
选民未有认同工党改革政纲
两党联盟并未有像工党那样在负扣税、资本增值税和退休金福利上要展开大改革,而是将政策焦点投放在减税和首次置业上,结果依然在大选中胜出。
这是否代表选民未愿意求变?不一定。
也许选民求变,但未有认同工党永变的方式,或者认为工党求变的方案太具风险,因此宁可选择未有提出改革主张的两党联盟。
这裡提及的风险,包括政坛左倾后,政府将用行政手段重新分配财富,并且在经济前景未明的前提下,采取更进取的气候变化政策,包括扩大采用再生能源。
工党遭滑铁卢
笔者在这里不会评论工党的经济政策是否有错,因为改革的进程,往往在成为历史后才有公论,例如多名工党前总理制定的全民医保和退休公积金制度,提出的时候也遭遇强烈的反对,今天则被视为理所当然后政策。
而且,选举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一个地区受欢迎的政策,在第二个选区可成为毒药。工党议席在昆州惨遭滑滑铁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气候变化政策变成了砸昆州选民饭碗的政策。
澳洲前路道阻且长
虽然两党联盟胜出,但是总理莫理逊 (Scott Morrison) 未来的路并不易走。
当前澳元兑美元汇价跌至三年新低、工资增长的水平只及环球金融风暴前的一半、国内生产总值 (GDP) 大幅放缓,去年下半年增长仅 1%,导致作为央行的储备银行不得不作改变策略。加上房价下跌,不少地区的业主开始成为负资产;家庭可调度入息急跌,不少人开始靠储蓄倒贴开支。
经济上唯一比较理想的,是铁矿价格因中国入口增加而上升 (这才是澳洲有机会提早灭赤的主因,灭赤与政府理财能力关系不大) 和人口持续增加,掩盖了澳洲经济许多内在的问题。
观察国际和国内形势,这两项因素均不能长期持续,意味澳洲必须另寻增长途径。
至今,不论是主张改革「富人税」的工党,抑或以经济管理自诩的两党联盟,均未能提出令国民信服的愿景。
在新一届政府,莫理逊和哈佛和牛津尖子出身的财长费登堡 (Josh Frydenberg) 不能继续因循守旧微调政策,必须提出振兴澳洲生产力的长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