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又一时代歌后病逝,老艺术家相继离世,香港娱乐圈还剩什么?(组图)
9月4日,据媒体报道,香港一代“子喉歌后”冼剑丽(原名冼菁华)因肺病上个月去世,于9月6号在红磡万国殡仪馆举行丧礼。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伶歌后,当年她不仅红遍香江,她的名曲《一缕柔情》还一度风靡海外。
(冼剑丽)
病逝消息一传出,就引发汪明荃、胡枫等不少香港艺人惋惜,也有不少观众感叹:传承粤语文化的艺术家又少了一位。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有数名香港老牌艺术家离大家而去,上个月,陪伴大家长大的金牌“绿叶”演员夏萍和梁舜燕也相继离世。无数经典人物如抽签般地离开,带走了很多人的回忆以及青春,或许这也是香港娱乐圈最后时代下的帷幕。
(梁舜燕饰演《溏心风暴3》)
回想起当年香港娱乐圈的盛世时代,那时港剧、港片和粤语歌传遍内地的大街小巷,给人深刻的印象与难以磨灭的回忆。
陪我们长大的港片
那个被人无限怀念的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
香港电影制片业十分发达,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也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早在19世纪末电影技术开始传入香港,直至八九十年代,内地改革春风刚起,香港则处于一个黄金遍地、歌舞升平的年代。
在新浪潮人才辈出、创作环境真空期、商业化程度飙升、台资大举入港和电影分级的多重因素互相混合作用下,1989至1993年堪称香港商业电影空前繁荣的全盛时代。
“新浪潮”兴起,许鞍华、谭家明、严浩、徐克、杜琪峰等一大批优秀导演便是由此崭露头角;香港影坛形成了嘉禾、邵氏、新艺城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大话西游》、《花样年华》、《东邪西毒》、《霸王别姬》等等上千部优秀香港电影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
而且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香港演员,无论男女正反或主配,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片场,就是在去片场的路上。
而在观众印象里,香港电影繁盛的程度则是,从《英雄本色》、《喋血双雄》、《新龙门客栈》,到《赌神》、《八星报喜》、《阿飞正传》,目不暇接,风靡一时,当时几乎人人都能背出一句港片里的经典台词。
《英雄本色》里小马哥:“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个机会!我要争回一口气,不是为了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即将戴上紧箍圈时:“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少林足球》里面励志警句:“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无间道2》黑社会大佬倪永孝:出来混,迟早要还!
那些年,走在街头的古惑仔山鸡、陈浩南,用香烟点燃美金揸双枪的小马哥,一袭红色长袍叼着扑克的海棠,许下一万年誓言的至尊宝,湖中豪饮的东方不败,回眸一笑的赵敏,风骚妩媚的龙门客栈老板娘金镶玉,没有脚的小鸟旭仔......每一个角色都为港片史添上了最绚丽的色彩。
(《新龙门客栈》)
1982年,香港还成立了自己的电影节,每年4月中旬,都会举行“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那时候,这个奖项是所有华语电影人最渴望得到的荣誉。
然而,任何事物盛极之后必然会衰。
近几年出现的港片,已经很少能感受到当初的“港味”,就算今年票房大卖的《扫毒2》,也无法让人找回当初看港片的那种热血。
人人都爱用TVB港剧送饭
随着香港电影业逐渐萧条,电视业兴起。1967年,邵逸夫创立了电视王国——香港无线电视台(简称TVB)。
那时候很多人总在每天放学后端着饭碗坐在电视机前,听着国语配音看屏幕里的江湖侠客、律政佳人,港剧一时风头无俩。
香港的武侠剧、警匪剧、率证剧、商战剧、医疗剧、民国剧、等直接霸屏,给香港本地人以及内地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是很多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站。
很多内地观众通过《义不容情》《大时代》《笑看风云》这些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香港家族伦理剧,看到了豪门商场斗争。也有不少内地观众,通过《刑事侦缉档案》《壹号皇庭》《妙手仁心》以及《陀枪师姐》等系列剧,对一群职场精英心生羡慕。
(《刑事侦缉档案》)
还有很多武侠迷,是通过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或是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或者通过黄日华、陈浩民的《天龙八部》,知道了武侠泰斗金庸这号人物。
(《83射雕英雄传》)
而那些西九龙重案组、油麻地警署、O记、飞虎队、元朗老婆饼、深井烧鹅、happy hour、冻鸳鸯、打边炉……这些都是港剧带给观众的符号与印记。
“人在做,天在看。”
“一家人最重要的是整整齐齐。”
“警察了不起啊!”
“做人最紧要就是开心!”
“小姐,你再这样,我要告你妨碍公务了。”
……
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成为当代人时不时拿出来用的戏谑语句。
(港剧经典台词)
那段时间,是无线电视台最黄金的岁月,同时,也是很多8090后观众最难忘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时过境迁,随着邵逸夫、方逸华的离世、掌门人易主、派系内斗、大将离巢,还有老戏骨去世等一系列风波,如今的TVB气数已尽。现在的观众几乎也不再追看港剧,那个用香港电视汁捞饭的黄金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高手云集战火四起的香港乐坛
伴随着电影电视剧产生的自然是少不了音乐,而香港乐坛在香港娱乐圈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第一代歌神许冠杰。
据说在1970年代以前,粤语歌在香港乐坛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
粤剧粤曲最为高雅,国语歌也颇受推崇。年轻人以英文歌为时尚,把猫王、披头士、滚石视为偶像。最上不了台面的就数香港本地的粤语歌了,还一度被贴上“低俗”、“不入流”的标签。
直到许冠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许冠杰)
他在1972年演唱的《铁塔凌云》成为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摘掉了扣在粤语歌头上“下等”的帽子。他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等专辑,拔高了粤语歌曲的地位,开创了香港文化向全世界输出的新时代。
时间来到8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已是巨星如云,堪称是一个众神时代:罗文、林子祥、徐小凤、梅艳芳、叶倩文、王菲、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
(80年代香港歌坛群星)
这里就不得不提香港乐坛史上最为出名的史诗级对决“谭张争霸”了。
这两天,有一个解析“谭张争霸”的视频流出,然后双方粉丝竟然又开始较量起来了!让人不得不感叹,两家粉丝吵了三十多年,还不罢休,果然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两人当年有什么过节呢?
准确来说,谭咏麟和张国荣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矛盾,反而是双方粉丝争得热火朝天,甚至大动干戈。
两人是同时期歌手,也是竞争对手。
作为张国荣的铁杆粉丝,汪涵曾在节目中自曝说在“张谭争霸”的年代,大学宿舍里分谭张两派,他则是旗帜鲜明的张派,有时候可以跟舍友因为张谭话题上的不合而大打出手,甚至还爆发流血事件,可见当时两家粉丝撕得有多严重!
谭张争霸的结果是,两位巨星饱受舆论困扰,1987年,谭咏麟宣布宣布从此不再参加有任何音乐歌曲比赛的节目;张国荣更甚,两年后他做出比谭咏麟更为决绝的选择:宣布封麦,从此不再唱歌。
(张国荣与谭咏麟)
再后来就是四大天王时期。
全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东方日报》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册封了四位新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新时代的大幕就此拉开。
在四大天王时期,香港流行音乐面向内地的文化输出达到历史巅峰,直接制造出了“第57个民族”:追星族。
(1992年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高挂“四大天王”牌匾)
有这样一个故事:毒舌的蔡明,当年还是一个小姑娘。身上衣服脏了也舍不得洗,因为衣服上的泥点,是天王坐的车溅上去的,这是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啊!
当年的脑残粉,和现在比起来也不落伍。疯狂搜集偶像信息,连夜排队购买专辑,千里迢迢只为见偶像一面。
小青年们疯狂地抢购他们的磁带,房间里帖满偶像的海报,把他们的生日、血型、星座记得比九九乘法表还牢。坊间还流传着一首连六七岁的孩子也能熟练背诵的打油诗,“脑残”程度可见一斑。
(打油诗)
不过当年的偶像又完全担得起粉丝的倾慕。
郭富城长得够有型了吧,发型风靡天下,但他却是被黑得最惨的一个。四大天王,都在用作品,而不是颜值来讲话。
比如张学友的《吻别》《饿狼传说》,刘德华的《忘情水》《爱你一万年》,黎明的《夏日倾情》《我来自北京》,郭富城的《动起来》《对你爱不完》,哪一首不是人人传唱的名曲?
四大天王时代一过,香港乐坛一下子由盛转衰,很多歌迷宁愿继续沉迷老歌,也不愿买新歌。
再后来,2003年,张国荣、梅艳芳相继去世;次年,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著名填词人黄霑也去世,香港乐坛受到连环重击,从此一蹶不振。
之前刘德华接受鲁豫访谈,他谈到梦想是希望“四大天王”能够作为导师一起录制一期节目,来推一下广东歌,因为他认为“广东歌太久没有了”。
而那一句“推一下广东歌”,让人心酸又无奈。
结语
如今,香港老艺术家们一个个离时代而去,每年的港姐选举也没什么人关注,像周润发、四大天王、无线五虎这样现象级的偶像巨星也很难再复制,不禁让人感叹,香港娱乐圈还剩下什么呢?
香港填词人黄伟文写过一首歌《下落不明》,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红馆之中,满天偶像陨落在生活里”,透着无限伤感。
不过不管怎样,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曾经带给大众的美好回忆是值得被记住的。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正因为有这些偶像、音乐、电影,才让不少人活出了一个诗意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