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警“26条”温水煮青蛙 民进党忘了什么(图)
蔡英文认为“对台26条”是北京意图介入台湾大选的明证。(中央社)
继2018年2月底宣布“惠台31条措施”之后,大陆国台办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1月4日宣布“对台26条措施”,进一步推进台商在大陆投资、经商及台湾人民在大陆发展及海外紧急危难时的“准国民待遇”。民进党政府重操“名为惠台,实则利中、 锁台”论调,另外还示警这是中共“介选”的明证,同时示警相关作法是“温水煮青蛙”,最终用意仍是“并吞台湾”。
“惠台31条”及“对台26条”的正式名称是“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及“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融台”目的指向明确,“统一台湾”(或称“并吞台湾”)的“阳谋”路人皆知,站在“台湾主体”的立场,台湾人若对此“阳谋”毫无警觉,长此以往,产业、人才为了市场、利益跨海求发展,“天然独”变成“准国民”浑然不觉,确实是“温水煮青蛙”。
民进党政府指北京“名为惠台、实为利中”的论述虽非全然无据,却将台湾人民可能因为“26条”的进一步“利诱”前往大陆发展,进而“掏空台湾”的责任全数推给北京,似乎忘了民进党是目前台湾的执政党,忘了壮大台湾、让台湾人民在台湾就能安居乐业,是每一个在台湾执政政党责无旁贷的责任。
民进党的手电筒
“对台26条”最终能否真能达成“融台”目标,犹待时间验证。不过,民进党政府所谓的“温水煮青蛙”倒不必舍近求远,为了蔡英文的连任,对两岸官方对抗带来的经济损害及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被边缘,极力粉饰太平、无所不用其极的“愚民”,大部分人民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变动置若罔闻,虽有自由、民主,却早已如同置身温水中被煮的青蛙。
举例来说,由东盟10国发起,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澳洲及新西兰共同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11月4日宣布将于2020年正式签署。然而,台湾舆论对于这个即将诞生的全球最大区域经济组织着墨甚少,报导也多聚焦于印度退出RCEP,少论RCEP成立后对台湾的冲击与影响,尤有甚者,台湾经济部长沈荣津第一时间表示“台湾与RCEP签署国的贸易额已7成零关税”对内安抚,却没有说明未受影响的“7成”,其实是受到“WTO信息科技协议”(ITA)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中被列入“早收清单”的台湾产业,主要受惠者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在台湾总数1,160多万劳工中,高科技产业劳工总数只有150万人上下。
民进党政府不可能不知道RECP成形后,受影响的“贸易额”虽然只3成,但冰冷数字背后代表的是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劳工及其家庭;甚至更早之前,两岸观光急冻、消费力强的陆客不来造成的经济损失绝非开放“新南向国家”游客免签赴台旅游及扩大台湾人民国内旅游补助所能弥补,虽然旅游业的产值“只占GDP1.4.%”,但其就业人口约26万人,却是台湾劳工总数的2.3%。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在“胜选”最高指导原则下,民进党的“手电筒”只会照着别人,不会照向自己,指责北京以“26条”对台“温水煮青蛙”,却一再“愚民”,台湾人民早已是“温水里的青蛙”却浑然不觉。
惠台利中 互惠双赢
延续民进党在2020台湾总统大选“对抗北京”选战主轴,民进党政治人物戴上有色眼镜评“惠台31条”、“对台26条”等措施“名为惠台,实则利中”,并不让人意外。
持平而论,大陆“惠台”措施若生效,大陆的发展有了台湾人才协助,确实也有“利中”的效果;然而,“利中”与“惠台”并不是对立,没有自信的负面说法可以是“掏空台湾”,有自信的正面说法则是“两岸互惠双赢”,重点就在于两岸关系是否和平、稳定,两岸之间是否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
受限于地缘政治格局、国际现实及两岸特殊政治关系,民进党政治人物其实都很清楚直面北京才能让“壮大台湾”的响亮口号落在实地,一味负面解读中共的对台措施,指责北京打压,并无法善尽政治人物“为人民谋福祉”的初衷及政党“服务众人”的责任。不禁想问问民进党的政治人物,对于从政的初衷“是忘了,还是害怕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