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孩子自述: 因为这个与父母闹翻天 最后他们改变了观念…(组图)
我是谁
我是曹瀚博,现在就读十年级(高一)。我对物理很感兴趣,同时我也喜欢历史。我爱好打乒乓球;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也喜欢打游戏。
“游戏”成为我和爸妈的矛盾作为中学生,我生活中要面对很现实的东西,就是考试成绩和升学问题。从初中开始,我爸妈就非常希望我把打游戏的时间尽量去掉,因为他们说打游戏没有收获,而且会妨碍学习。但我就想,每个人都需要娱乐的,开心不也是一种收获吗?他们又说,难道娱乐方式就只有打游戏一种吗?
话说那是在我9年级的寒假,我正和我的朋友较量的时候……
那天,我们激战正酣。
因为这是动漫爱好者制作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配乐还是比较还原动漫的,因此就比较舒缓,以场景音效居多(比如说瀑布的声音)。我说,这个音乐不太燃,我们点首歌吧。他说,其实我们可以直接把游戏文件夹里的音乐给改掉,这样也是对这个游戏的二次创作嘛。也许他本来的意思是让我去搜我们都喜欢的几首歌,然后替换掉原曲,这样我们pk的时候就不用去搜索音乐了。
可是……我理解错了他的意图。但我从此踏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没错,我就试着制作了这首游戏配乐,整首曲子都是这样的咚咚咚咚循环,听起来还挺简单的。不过,我的小伙伴们都表示很震惊。
他们说,可以啊,你要不要多做几首?
然后我就做了一个系列的咚咚咚咚……然后给不同的地图用。
那个时候我们打游戏的时候就听到这样咚咚咚咚的声音,然后战况胶着……
作曲帮助我学习乐理可是,玩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开始觉得这种音乐很单调。我就想尝试多用几条旋律,这样可以让曲子丰富很多。我设计了两个旋律,一高一低然后放到一起,结果发现,听起来完全不协调。我发现我似乎做不出我想要的音乐了。这……该如何是好?
我开始主动学习乐理知识,因为我发现音乐理论说到底就是作曲理论,就是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配器法、曲式结构的技术理论体系来表达创作者音乐思想的方法。
通过作曲突破自我学习了乐理,做出的音乐听起来的确是没有那么单调了。比起一个音色和鼓点,两个音色,一个音效(就是刚开始那个有一点像撒花的声音),再加上鼓点实在是好多了。可是,我看到了另一个问题。和弦的声音模糊的像是稀饭,钢琴的声音听起来也很单调,音效听起来也很过时。于是我试着接触高级的课程,开始用一些合成器音色,这样比起一直用像是钢琴的音色要有趣一些。学会与世界沟通当今世界音乐流派五花八门,风格更是古今中外无奇不有,但绝大部分音乐所运用的作曲技法是相同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上手知识更加没有区别,每次作曲我都感受到和世界在进行联通。
把旋律像是砌砖头一样砌好并不意味着这首曲子就完工了。在这之后,还需要用到滤波器、混响等等一系列操作,才可以让这首曲子不再是一个音频。
后面的学习中我也了解到一首曲子需要哪些部分。比如lead, bass, sub bass之类……其中subbass基本上就是最低的那一部分了。因为太低,所以sub bass经常是处于听不到的状态,但是虽然听不到,它也是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在每个频段上都应该有声音。
妈妈爸爸转变观点看到我做出了一些超过他们期待的作品,我爸妈的观念就渐渐转变了。他们看到我把一些打游戏的时间放在了制作音乐上,不但没有荒废时光,还得到了收获。在未来的大学申请书上,我也确实多了一条优势:我不仅喜欢物理和其他科学,还懂音乐、懂艺术,我希望大学觉得我算得上有跨界能力的申请人。
我给大家的学习建议我虽然还是一只音乐创作菜鸟,作曲也不是我未来上大学的专业,但我发现,一个人的闲暇时光固然是有限的,选择哪种休闲的方式,却可以造成很大的不同。如果自己设计的曲子如果能制作出音频,而不仅仅是把乐谱写出来,会让我很有成就感。作曲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对一些现代的古典的风格有过初步体会,再来个一个好的软件,最好的话来一台好的电脑一个好的耳机。可这些软件硬件之类的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热情。在作曲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人摸索有时是效率低下的方法,以他人为师学习则像是行走在无数人走出的路上,避开别人犯过的错误。另外,有一些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学习也是让人非常开心事情。
一般人想到作曲,通常都会觉得 那很难吧!
其实作曲比你想像中的再容易一些,方法就如同在 KTV 里唱歌一样听著伴唱带里的背景伴奏,随性的哼唱一小段旋律;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的愉快的经历吧…
每个正在学习乐器的学生都有能力把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凑成一个乐句,再把一段乐句组合起来,编成一首歌;然后,把各种单字、词彙组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句子,再把一段段的句子组合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这种艺术创造能力的家长是很有远见的,因为未来具备艺术创造力的理工特长生一定是每个领域都争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