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女自述职场潜规则:“白人菜鸟能转正,我有证有经验,却永远是临时工!”(图)
墨尔本东郊的一处民房里,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兰正在收拾房间。她的动作多少有点心不在焉,明明手里拿着东西,眼睛的余光却一直盯着桌上的手机。
她等一条短信,一条非常重要的短信。
震动声响了,兰急忙扑了过去,她抓起手机,屏住呼吸,满怀期待地打开了短信。3秒钟后,她幽幽地叹了口气,把手机放下,开始继续收拾屋子。
“这周只给我排了一天班,下周没班。”兰告诉今日澳洲App记者。
“我在澳洲蹉跎了好多年啊……有证有经验的我,却永远干不过白人临时工!”说到这里,兰又叹了口气。
兰原本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赚的虽说不算太多,但总算也能知识分子自居,生活过得也还不错。不过,这一切在她的不惑之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兰远嫁澳洲,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移民,虽说来时怀抱着过上更好日子的愿景,可迎接她的,却绝非一帆风顺。
“我一开始就知道,国内的职场经验绝不适用于澳洲,想要在这里工作,必须遵守这里的规则,所以,我去考了医疗接待和灭菌的证书,希望能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找到工作。”兰说,“按照这里的工作规则,你必须有证书和工作经验,这是所有行业澳洲的起码入职标准,对吗?可是,只有当我真正开始工作,我才知道这行的水有多深!”
“虽然在明面上,做这些工作必须要有证书加经验,可在我工作的私人医院,一切都是我的白人经理说了算!她的朋友(也是白人)没有证书,也没有资历,却被直接录用了!而资历证书齐全的我,却连一个机会都没有……”
“我不甘心,在医院的网站上搜到了院长的联系方式,直接去邮件联系了院长。院长就问经理,这个求职的有证书有经验,为什么不给她机会?这时候,我才被录用!”兰告诉记者。
虽然迈进了医院的大门,但兰发现自己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她即使是想努力工作赚钱,也不一定有机会。“经理的熟人只比我早来三个月,却天天排班,而我,只有每周一天的轮班。如果没人请假,我根本没机会!”兰回忆道,“整整两年,经理的这位白人朋友一直压在我头上,即使没有任职的资格,却总是负责检查我的工作。直到第三年,由于有人离职,我才排上每周3-4天的班!”
在兰看来,自己虽然努力工作,却总是遭到白人经理的排挤与厚此薄彼。“经理用医院的公费让自己的熟人读证书,对方没读上,却依然被安排了各种肥差。我明明工作很努力,每周却被排了最少的工时。”兰告诉记者,“尤其是年底的时候,她知道我英语不好,却刻意把年终评定写得龙飞凤舞,要我签字……”
“我怎么敢不签呢?可签完回到家一查,全是无中生有陷害我的事儿!后面她还逼我签协议,禁止我在社交媒体上谈论自己的工作!”兰回忆道,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我说我不想签,除非你能证明我做错了事情……结果,她居然说,‘你拒绝签字,我也会告诉院长你这么做了!’”
兰说,自己当时就崩溃了。在她看来,自己长期遭受着职场的欺凌与迫害,让她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于是,她选择了申诉。
可是,申诉的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
“我去过工会、公平委员会,甚至反歧视办公室,可得到的答复全部如出一辙:‘经过我们的调查,没有任何欺凌行为发生。此事到此为止,祝你好运’。”兰回忆道。
兰说,自己最终选择了放弃。
“不然,怎么办呢?我们还需要生存,而在澳洲,普通人是打不起官司的,”兰告诉记者,“打官司要耗费无数的财力精力,我会一直处在这种受伤的状态,可日子还要继续……”
“其实,我在国内也算是文人,做过教师,也做过培训,我之前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漂洋过海,在另一片土地上做这种中国人眼中极其下等的工作,”兰告诉记者,“可这里收入高啊……医院清洁工收入等于国内一个大学老师的收入,如果是半职、全职,那过得就更是非常惬意了。”
兰说,或许是自己运气好,从私人医院离职后,在一家公立医院找到了另一份临时工的职位。她拼命工作,想要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几年下来,自己依然只是一名清洁工。
“转正哪有那么容易呢?这几年,我提交了不知多少次转正的申请,可每一次都被无情地驳回……明明我有证书、有经验,可得到岗位的,却总是没有任何经验的白人……”兰告诉记者,自己现在好像看明白了一些事情,“然后我才发现,哪里都一样。几个亚洲肤色的,临时工哪怕十年都转正不了,而白人不管什么经验,来了就是全职半职,或者马上就转。”
“或许是因为我中国人的身份吧……毕竟是到人家白人的地盘上抢饭吃,如果我是白人,估计,就和那些人的待遇差不多了……”
在采访的尾声,兰给记者讲述了自己最近参加的两次面试,是同一家雇主提供的两个清洁工职位。“你知道吗?那两个白人就象约定好一样,第一次A不参加,所以B得到了职位。第二次A参加,A就直接得到第二个职位,”兰苦笑着说,“我呢?在这面试里,就像是个陪衬和笑话。经理有一万个不给你的理由。”
“你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吗?里面那个黑人,申请假释无数次,却每一次都被拒绝。他们总有不给你的理由,就像不给我一样。”
兰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澳洲上演。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在找工过程中,那些华裔姓名的申请者往往面临着极度的竞争劣势,他们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仅为白人竞争者的五分之一。
悉尼大学的副教授乔杜里(Shyamal Chowdhury)在一份研究中表示,申请者若将华裔名字改为本土化的名字,获得面试邀请的可能性将有效提升两倍。
“写有‘白人’名字的申请者获得面试邀请的几率为12%,而写有华裔名字的求职者仅有4.3%的几率。统计学上的种族差异极其显著。而华裔改用本土化名字后受益良多,他们获得面试机会的几率为8.2%,”乔杜里称。
如果您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想和今日澳洲App分享您的故事,欢迎来函联系我们。
(记者 杨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