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援外交”到“口罩外交” 蔡英文逃不脱的台湾困局
当地时间4月6日,台湾经济部长沈荣津表示,民生用防疫口罩的日产能在本周就能达到1,500万片。由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4月1日已经许诺,将捐赠1,000万片口罩给那些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国家。台湾日生产口罩里的相当一部分应该会被拿出来用以对外支援。
台湾岛内外已经普遍使用“口罩外交”一词来指称蔡英文政府的这一做法。当中国大陆疫情初始,台湾一度禁止口罩离岛,辩称“先自救才能救人”,而在如今台湾民众每日还要排队购买甚至哄抢口罩的情况下,却打出“国际杯”的口号,施展“口罩外交”,无异于“量台湾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其对待中国大陆同胞与其他国家的“双重标准”,也令其所称的“人道主义”显得并不单纯。
其实,这些只是又一次折射出台湾无可逃脱的困局。
当然,相比于之前奉行多年的“金援外交”,“口罩外交”急人所急,救人于危难之间,确实是更值得认可的“人道主义”行为。不过,很多观察者并不认为台湾的“口罩外交”纯粹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初衷,而是夹杂了很多政治层面的筹算与期待,因为此类举动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与积极回馈。如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在4月7日称“这是台湾人很难得被世界这么重视、肯定的时候”。对于蔡英文政府,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灾难,则成为其表达外交存在感的一个难得机会。
但是不论如何,都不应该忽视岛上民众的安危。到4月9日,台湾民众口罩供给仍然受到限制,仅由一周3片改为两周9片,而且还需凭证预约购买。台湾近一段时间以来每日都有新增确诊病例。4月6日新增10例,累计确诊有373例,死亡5例,治愈仅有57例。
台湾“口罩外交”的实际效果始终是有限的,期待借此加入世卫组织,或是拓展外交空间则明显不切实际。这从早前一个细节里就可见一斑。3月28日香港电台记者唐若韫视频采访世卫助理总干事、世卫组织-中国联合专家小组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lyward)时,执意提及台湾相关问题,并问到“世卫组织是否会重新考虑台湾的会员问题”,而艾尔沃德被报道一度眉头皱起,停顿几秒未予回答,甚至中断了视频。视频再次连接后,艾尔沃德有意避开了记者的提问。
蔡英文政府为何不顾台湾物力与民众安危,推进“金援外交”、“口罩外交”?
进一步来看,原因或许在于至今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政府本应以民众为根本,依据自身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方针,而蔡英文政府所为明显超出了台湾的实力与能力,追求不符合实际的地位与影响。
原因或许也在于蔡英文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强势和张力下失去了自主性。不论是竞争攀比,还是逆向操作,看似与中国大陆针锋相对,其实都只是折射出了蔡英文政府因应大陆治理状况与对台政策而剧烈起伏的被动处境,甚至可能有一种“惊弓之鸟”的心态。
台湾无可逃脱的困局
蔡英文政府没有选择地将中国大陆视为对抗的对象,但是两者体量与力量实在差距过大。中国大陆是中国的正统代表。中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与外交合作遍布全球,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周边区域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蔡英文政府不得不一直在中国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维持局面。而遥远美国的声援与许诺,往往会令其产生不切实际、聊以自慰的幻想。
蔡英文此举不出意外在台湾岛内遭受了猛烈批评,不过意外的是也收获了不少支持。这也有可以理解之处,因为外界的关注、感谢与支持,对于台湾而言一直以来都是稀缺品。其实,作为民选且连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的政策得以出笼和推行,本就代表了一定的台湾民意。至少在目前情况下,台湾的疫情与很多国家和地区相比都还不算严重。
不过,不论是蔡英文政府,还是对其政策抱以同情或支持态度的民意,都是台湾在中美对抗、中国崛起大背景下无法摆脱的困局。台湾问题的真正玩家一直是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巨无霸”型的国家。在这种局势下,不论是蔡英文政府还是台湾民众,选择余地其实都非常有限。
实际上,自两岸分治以来,台湾民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迁。之前台湾面临“统或独”的选择,后来变成了“如何独”的探索,而“独立”几乎已经成为了台湾民众的共识。然而即便如此,台湾仍然在西太平洋海域掀不起多少风浪。台湾的未来仍然掌握在中国和美国的手中。这既是台湾民众的无奈,也是蔡英文无论如何也走不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