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人为制造?已有科学家大量合成活性病毒,有感染性(图)
这段时间,在大众关心的议题之外,有个疑问一直在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心里“盘旋”:人类究竟有没有能力快速合成、改造新冠病毒,并且让其保持活力?
这一问题,在几天前得到了更为明确的答案。
4日,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师培勇等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克隆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论文,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向合成策略。
研究人员从新冠病毒中提取出基因中的7个“有作用”的片段,重新组装成遗传物质,在体外进行一系列“转化”之后,重新将遗传物质导入到活细胞中。
结果显示,进入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具有高度感染性,在细胞中能够自行合成所需物质,最终产生病毒体。
经过验证,人工合成的病毒与天然新型冠状病毒相比,表现出相似的噬菌斑形态、病毒RNA表达谱和复制动力学,同时没有发生其他变异。
为什么要人工合成病毒,不是很危险?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病毒确实会有泄露的风险,也有被用于其他用途的可能,但这种风险和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其次,这些研究所开发的新体系,突破了病毒来源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大约一周)产生或改造大量活性病毒,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中间宿主确定、疫苗研发和疾病诊断。
另外,从近几天的疫情数据我们不难了解到,这次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极为迅速。在疫情扩散期间,病毒体可能随时发生变异,而研究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此时保证研究材料“跟上时代”显得非常重要。
这个技术可以对一直在变化的疫情较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随时生成变化中的病毒变体,从而减少病毒变异给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这项研究是否表明,新冠病毒有“人为制造”的可能?
事实上,目前发表的人工合成病毒研究均是“逆着来”的,是在现有病毒上提取相应的基因片段,再通过一系列转化重新合成病毒。这与凭空制造一种病毒的难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难度级别。早在2月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辟谣:新型冠状病毒并非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