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二次爆发冷却媒体争议 地摊并非经济政策(组图)
北京6月11日出现的本土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确诊病例后,确诊数据快速上升,到了6月14日确诊病例就已累计增至57例。在“疫情是否会二次反弹”的忧虑中,媒体和舆论场对于地摊经济的争论之声有所下降。下降不代表不存在,对于地摊经济的定位和走向,中国舆论场的共识并未达成。
近期中国大陆各地和官媒围绕“地摊经济”展开的讨论备受关注。起因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和山东考察时表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随后黑龙江、上海、成都、济南、合肥等多地出台明确政策,支持地摊经济。被压抑多年的地摊经济迅速成为举国热议话题,新华社从6月4日开始刊载的“成都地摊经济观察系列”加深了民众“官方认证”的印象。但6月6日以来,北京、深圳等中国几个一线大城市的官媒纷纷对地摊经济“泼凉水”,《北京日报》直接说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央视、《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亦加入论战。央视财经6月8日的评论文章更是把“不适合地摊经济”的范围从北京扩展到了“一线城市”。
多家国家级官媒与新华社在地摊经济问题上“针锋相对”的表现,甚至让一些西方媒体做出了针对“红墙秘辛”的推测。事实上,地摊经济的再启用,不过是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疫情后期,在经济发展遭受猛烈打击背景下,中国官方努力推动复工复产进程中的一个补充模式。
需要认识到的是,地摊不是经济概念,它绝对不会是类似拉动中国经济腾飞新动力这样的概念。从实质意义上说地摊是个民生概念,是在中国经济回归常轨前的辅助解决就业的过渡形式。中国国土面积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众所皆知。一边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一边是如习近平刚刚考察的宁夏“西海固”这样的贫瘠之地。所以,无需太过上纲上线讨论地摊经济的对与错,先进还是落后。它更需要的是因地制宜地对待。
当然如何管理好这个过渡安排是地方政府必须做好的功课。6月2日,大连一夜市开放后,附近出现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等情况。在手机支付已经普及、大数据运用早已为人熟知的今天,这样的结果并不可以一味归结于地摊经济本身,而是地方官员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未跟上时代。
从大陆各大官方媒体的争论来看,支持地摊经济者往往是恢复经济和就业、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反对者基本上是从方便城市管理和维护秩序的角度,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必然是更为精细化,是能够让贩夫走卒在城市中有容身之地,方便城市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地摊经济的理由,正如世界大都市巴黎、纽约、伦敦、香港、东京……都有各式各样的地摊经济,不仅没有成为这些城市更加文明、更加现代的阻碍,反而成为它们繁荣、自由、人性化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