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WiFi还是要星空?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惹争议!SpaceX开放星链互联网服务测试申请(组图)
据凤凰网科技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12日更新了“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网站,开放服务测试申请,向着在今年晚些时候从太空提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宽带服务继续迈进。
更新后的星链项目网站显示,“来获取星链项目消息和你所在地区服务可用性的更新信息”,这需要用户提交一个包含邮箱和邮政编码的表单。这个表单可以允许潜在顾客申请接收星链项目的更新信息,并获得参加星链服务公测的机会。
对于已经在星链网站上提交了电邮和邮政编码表单的用户,他们会收到一封确认邮件,上面写道“星链旨在向互联网服务不稳定、昂贵或者彻底无法使用的地区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服务”。邮件同时透露,星链服务计划在“今夏晚些时候”封测,然后再进行公测。
“星链”是什么?卫星通信:网络覆盖无死角
星链是SpaceX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大约1.2万颗小型卫星组成的互联网络,向世界任何地方提供高速互联网。SpaceX要想将消费者直接连到它的网络,除了要将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外,还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地面站和平价终端系统。
SpaceX总裁格温·肖特维尔在2018年表示,建立这个星链网络需要耗费公司大约100亿美元或更多资金。自2019年初以来,SpaceX已经融资近17亿美元。
今年4月,SpaceX对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向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提供商业化服务,然后在2021年快速扩大服务,接近实现对有人口居住世界的全球覆盖。
另外,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已经宣布,星链服务的网速将匹敌现有地球上的互联网服务速度。他在3月份称,星链网络的延迟将低于20毫秒,这样玩家就可以在竞技层面玩转一款快速响应的游戏。
与此同时,SpaceX将于美国东部时间周六5:21分(北京时间17:21分)发射第九批星链卫星,将另外58颗卫星送入太空。目前为止,SpaceX已经发射了482颗星链卫星。
争议:可能带来光污染、太空垃圾等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19年5月,当星链计划的第一批60颗卫星发射时,就引发了一场商业伦理的讨论:一家公司单方面地改变了天空的模样,以及可能带来光污染、太空垃圾等实际影响。
一个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在智利落成的一个价值4.66亿美元、8米宽口径且配有32亿像素照相机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本来旨在本世纪20年代快速扫描天空。
但随着星链卫星群的组建,许多用这台望远镜拍摄的图像都被其“污染”,长时间曝光拍摄的照片中更是可能包含数十条卫星移动轨迹条纹。
太空垃圾是另一个担忧。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等人近日撰文指出,如果这些卫星在轨道上受到损坏或者未能成功分散开,它们仍旧会构成严重问题。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019年6月发布声明,表达了对这类项目可能会破坏自然天空以及干扰射电天文学频率的担忧。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由于没有人想过卫星发射的数量会增长得如此快,因此监管尚未跟上这个新生的领域。
另一个问题是,通信卫星项目需要如此庞大吗?OneWeb创始人格雷格·韦勒认为,发射比实际所需卫星更多的唯一原因是为了炫耀。“卫星的数量成就一家公司。从公众和筹资的角度来看,多即是好。”
SpaceX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除了星链计划,“硅谷钢铁侠”马斯克还做了一件更为惊天动地的大事——SpaceX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据华尔街见闻消息,5月31日凌晨3点22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旗下的龙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成功上天了。
不只是载人航天,马斯克在太空探索上的梦想可大着呢。
自从18年前创建Space X公司以来,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在地球之外建立另一个家园。
这次的任务,对暂停了9年的美国载人航天来说,是一大步,但对马斯克和他的Space X来说,这只是最开始的一小步。
前奏:Space X的数次坠落
2006年3月24日,马斯克的Space X第一次发射火箭猎鹰1号,在点火25秒后,凝聚了Space X团队多年心血的火箭就重重地砸在了发射场地上。
将近一年之后的2007年3月21日,猎鹰1号再次发射。这次发射比第一次坚持得久一些,火箭第二级进入轨道后五分钟,猎鹰1号开始像一个醉汉一般开始打转,随后燃烧、爆炸。
时间来到了2008年,Space X在8月和9月连续进行了两次猎鹰2号发射实验,终于,在9月28日进行的发射中,猎鹰1号成功发射。
对此,美国的军工巨头洛克希德轻蔑地称:“这不过是小屁孩儿过家家,发射个火箭和在耳边的蚊子嗡嗡叫没啥两样。”
但是,洛克希德没有意识到的是,一个私营太空时代的大门正在由Space X打开。
马斯克的太空梦
殖民火星、让人们搭乘火箭出行、建造超级地铁……
种种超前的想法,加上超级富豪的身份,让马斯克像极了漫威里的人物钢铁侠。
和钢铁侠一样,马斯克也是一个决心坚定的人,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
这样的决心,也成就了如今的Space X。
当哥伦比亚号失事之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认为,美国的航天飞机系统过于复杂,危险系数过高,因此停止了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
从那时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就不得不依赖俄罗斯,而每次执行载人任务,NASA都必须交给俄罗斯高昂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NASA不得不着手新的载人航天计划。2014年,NASA采取了商业合作的方式。
对NASA来说,这种变化意味着NASA不再拥有、运营和维护航天器,相反,NASA将从研发公司开发的新型航天器上购买座位和货运空间。
既然是商业性的,那引入商业竞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时NASA选择的潜在研发者都有谁呢?一家是波音(BA.US)——从商业飞机到国防产品拥有全产业链的巨头,堪称是当今美国制造业的代表;另一个,则是初创不久的Space X。
Space X是如何击败波音的?
一开始,Space X并不幸运。
Space X的创始主管Lawrence Williams清楚地记得,当时Space X想要成为候选人之一有多困难:
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波音、洛克希德这样的军工巨头,更是整个航空航天产业背后的利益集团。我们在NASA吃了好几年的闭门羹,根本连面都见不上。
洛克希德当时直接管我们叫“小屁孩”,对他们来说,当时的Space X发射火箭就像是耳边嗡嗡叫的蚊虫一样。
但来自军工巨头们的嘲笑,并没有打倒马斯克。浸淫在硅谷多年的马斯克,把硅谷的创业文化带到了Space X。
作为创业公司,Space X天生携带的基因就是怎么样快速开发出产品,怎么样降低成本。
Space X的这种工作节奏,吸引了NASA中不少工程师和宇航员,他们说,Space X让他们看到了冷战期间NASA的影子:大家朝气蓬勃、没日没夜,不论如何也一定要在太空竞争中抢在苏联人前面。
最终,很多人抛弃了波音、洛克希德,而转向马斯克的Spac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