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常态, “风险中性”梦想如何照进现实?(图)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持续上升,随着中国央行退出常态式干预,人民币双向波动也是常态,而预测汇率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风险中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当然“风险中性”不是新词,只是今年被监管层屡屡提及,如何推动市场主体树立并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也是今年银行金融市场部的重点工作之一,不过前路困难仍很多。
外币兑换点的人民币和美元标识 图 路透/Aly Song
从监管层角度看,市场主体具备抵御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监管层才可以更放心让汇率保持更高的弹性,这既可降低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对银行而言,企业“活得更长久”,企业做大做强未来对银行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当然从企业角度看,“风险中性”很多时候也面临实际困难,需要各方把工作做细。
“从大环境上讲,美联储退出宽松政策是迟早的事情,未来汇率的风险确实越来越大,监管层鼓励市场主体‘风险中性’也是为美联储退出政策做准备,”华侨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学家谢栋铭称。
瑞穗银行亚洲首席策略师张建泰亦认为,“央行决定让市场力量决定人民币汇率,这个前提就是确保市场已经实现风险中性,否则汇率大幅波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他并表示,从大的方面看,外汇对冲减少汇率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果企业继续押注人民币单边走势,那么监管层很难允许人民币真正的波动,“短期内是可以通过干预稳定价格,但中长期并不划算,而错误的定价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去年5月底人民币兑美元即期逼近7.2元低点,但随后一路反弹,至今年5月底累计升幅超过12%,回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初期的水平,这波单边升值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给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去年10月起监管层开始逐渐放松针对贬值的举措,至12月底开始布局一些缓和升值的政策措施,到今年5月底央行罕见提高外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并频频向市场喊话,寄望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前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日前亦撰文指出,人民币汇率较长时间的持续单边升值,可能会影响“保主体、稳就业”目标,没了收入,扩大内需也就无从谈起,负面影响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应践行“风险中性”理念,中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亦多次呼吁市场主体不要赌汇率,“久赌必输”。
所谓“风险中性”,是指企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财务决策之中,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包括对进出口净敞口头寸的影响以及对资产负债净敞口头寸的影响等,以实现预算达成、提升经营的可预测性以及管理投资风险等主营业务目标。
不过谢栋铭认为,对监管层而言,能做的就是提高企业的避险意识,但不是监管害怕什么,只要没有系统性风险,应该没什么问题。
**银行端的努力**
其实银行对企业进行“风险中性”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一直有在推进,不过今年监管层对银行的理念输出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管层不仅编写了专门的汇率避险业务手册,各主要银行不仅有专人负责答疑解惑,各银行还深入企业积极举办讲座,将“风险中性”理念带到需要的地方。
“这跟中央倡导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有关,”避险网创始人刘文财对路透表示,“为落实这个理念,监管大规模推动银行采取具体的行动,帮助企业落实风险中性理念。”
受访的中资和外资行金融市场部门人士表示,教育客户保持风险中性和对冲外汇风险是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他们表示,除了举办讲座,监管层还要求银行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或者央行的相关材料发布、复制或重新发布到他们自己的官方微信号上。
“这些(推进‘风险中性’理念)工作其实每年都在做,但今年更突出,”一国有大行省分行外汇业务主管称,“外管局和商务厅专门制作了汇率避险手册,印刷后寄给企业,还给企业指定银行的汇率避险联系人,客户也要签汇率风险中性的声明函。”
另一国有大行的零售银行业务人士表示,他们在6月初刚刚与一些主要从事贸易业务的企业客户举办了关于金融市场方面的讲座,指导客户对其外汇敞口保持“风险中性”。
5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74%至6.3607元,特别是在5月下旬,人民币出现明显的单边升值走势;而外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远期结售汇顺差扩大至227亿美元,为年内新高并连续第33个月保持远期净结汇。当月远期结汇签约规模达到468亿美元,为年内新高,表明企业的套保呈现一定的“羊群效应”,但远期结汇占出口规模的比重仍不足两成。
华侨银行谢栋铭亦表示,“我也开过几次这种会,我觉得企业对汇率双向波动的意识确实越来越强,任何做财务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公司的报表损益波动很大,这样他们压力也会很大;当然如果企业真的不愿意套保或者选择‘裸奔’,那也没有办法,不可能去迫使企业干什么事情。”
**企业端的现实**
对于上规模的、财务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接受“风险中性”理念的难度相对较小,但中小企业的汇率避险意识仍需要提高;而对那些定价权相对偏弱的企业而言,确实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当然对于进口商而言,在升值的环境中,套保反而不“划算”。
广州一家高性能外套制造商KTC集团董事总经理Gerhard Flatz就表示,“对于出口商来说,当他们无法确定付款是否真的到账时,很难进行对冲。”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企业的账期被拉长,而去年至今人民币又呈现持续的单边升值,如果企业利润率不高,则很可能遭遇亏钱的尴尬。
“一些企业由于定价权的问题,如果汇率波动超过一定幅度,例如5%,海外买家可能要求重新计价,这时如果锁汇,很可能锁亏了,”一中资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部分中小企业采取边做边观望,和炒股一样的心理。”
还有不少企业面对汇率风险还处于“躺平”状态,一中资行零售银行部人士就表示,“我的一部分企业客户既不想立即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也不想锁定未来的汇率。”
路透粗略统计,最近一年金融机构外币存款规模累计增加近2,700亿美元,总规模已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企业存款超4,900亿美元,而去年5月末企业的外币存款规模还不足3,500亿美元,这多来自出口而未结汇的收入。
另外仍有部分企业还在打听汇率的“内幕消息”,希望找到“好的价格”低买高卖。
当然对进口商而言,中国国家经济整体向好,人民币中长期看好的判断不少,而且现在套保反而可能侵蚀利润的情况,这也使得进口的购汇套保动力不足,“顺周期”汇率判断似乎很难避免。
一家从事豪华汽车进口的公司总经理韩昌铭就表示,“作为进口商,汇率避险需求并不紧迫,因为我们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而对冲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丧失因为货币有利的波动而带来巨额的利润。”
“银行有全套方案帮助企业立足主业,能主动管理好汇率的企业,问题都不大;当然部分企业的管理汇率意识还是有待加强,”前述国有大行省分行外汇业务主管表示,关键还是要将“风险中性”管理形成制度,替代随意决策,聚焦主业才能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