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王亚平,空间站3名航天员都发生“异变”,这才仅仅1个月(组图)
近日,十三乘组的翟志刚与叶光富作为太空摄影师为王亚平拍摄了高清美图。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太空女神”王亚平脸部已经出现变化,从前紧致的皮肤如今已经变得肿胀,脸就像肿了一圈一样,事实上,不仅是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身上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对比图上烤鸭看出,三个人的面部看上去都更加的圆润,甚至可以说看着有些浮肿,特别是两腮部,明显比以前向两边鼓起,使得脸型看上去宽了好多,并且挤得眼睛看着都变小了。
3名航天员才上去空间站1个月,这难道是伙食太好了,才导致3名航天员长胖?其实并不是。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3名航天员的脸变得浮肿,但是身体却瘦了很多,这些都是失重环境下产生的影响。
体液重新分配导致浮肿
在地球上,重力会将人类的体液向下拉住。而在失重环境下,人体的流体静压丧失,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常地流向下身。相反,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头部,身体质量中心上移,这样航天员的面部就会浮肿,头胀,甚至连胸脯都变得比平时大不少。据科学家估计,在太空中飞行一年,头部的液体流入量就够装满一个2L的可乐瓶了。且在执行过长期太空任务的宇航员中,均出现了大脑在颅内上移的现象。
这些体液的丧失是航天员体重减轻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身体感知到胸部和头部体液充盈,给感受器官一种体液过量的虚假信号,内分泌系统便自动对身体进行调节,将部分体液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所以人就会出现多尿甚至尿频现象了。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失重状态,身体也长时间处于这种情况,体内各器官会认为人体处于浮肿状态,营养过剩,因此失重会降低肾功能,使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出量高于摄入量,导致致体内整个电解质含量的降低。这些变化虽是人进入失重环境后的适应性反应之一,但是同样对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它可使人体立位耐力和超重耐力下降。
肌肉萎缩导致肿胀
除此之外,导致脸部变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肌肉萎缩,失重情况下作用于运动器官的重力负荷消失, 运动时不再需要对抗重力作功及维持体位在一定的姿势,长时间作用将引起肌肉系统发生变化。这可 造成肌肉工作能力、力量和耐力下降,尤其腿部肌的下降更明显,严重的可造成肌肉萎缩。
各肌群萎缩的程度与其在地面时的抗重力作用有关,其中抗 重力肌的萎缩最明显。同时,失重可使航天员在飞 行中和飞行后肌肉工作的协调性变差、肌肉紧张度下降。失重对肌肉的质量也有明显影响,可使肌肉质量下降甚至丧失,造成航天员的体重减轻。肌肉萎缩体重减轻,自然就显得头大。
在这双重作用下,3名航天员的脸才会显得浮肿,更加圆润。与之对应的是他们的下身,就会明显出现腰围更小、小腿更细的情况。在国际宇航员之间,他们喜欢把这叫做“太空鸟腿现象”。
事实上,3名航天员的变化还不止这些。历经微重力与高辐射环境的宇航员,会遇到各样生理指标的改变。如肌肉(包括心脏)萎缩、骨密度降低、体液流动重置、颅压增高、视力下降、免疫系统紊乱等。
如何克服失重环境
即使经过严格训练和选拔出来的宇航员,都无法回避这些负面影响。那如何降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呢?
首先就要在地球上率先接受训练,飞机在机动飞行中,可以产生 微重力环境,如欧洲空间局利用法国“快帆”飞机作拋物线飞行,能提供10-2~103g的微重力,持续时间20秒〜30秒。可以训练航天员在失重 状态下定向、移动、飘浮的感受,训练航天员操作通用组件、搬运重物、 抛接重物、穿脱航天服、进食和饮水的能力等.
这样的模拟训练可以提高航天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性,从而降低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空间站中,也要通过锻炼来对抗失重带来的影响,动物器官的新用进废退生理法则表明,在自然环境改变,或食物改变,或动物习性改变的长期(一代之内)影响下,动物的器官会因为经常使用,或更多使用,或更大强度的使用而长(音zhang)大;动物的器官会因为更少使用,或更小强度使用,或不使用而萎缩。
由于是失重环境,这些骨骼和肌肉不需要再克服人体重力,也就是说,这些骨骼和肌肉不需要再用力工作。根据“动物器官的新用进废退生理法则”,这些骨骼和肌肉会“因为更少使用,或更小强度使用,或不使用而萎缩。
所以在天和核心舱,还配置了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在太空的运动不同于地面,航天员在跑步台上需要在腰间系一个橡皮筋拴在跑台上,不至于飘起来,让他们的力量得到训练。比如自行车训练,通过增加车轮的阻力,达到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