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沈阳跌出,合肥重归(组图)
在构成城市的各项要素中,商业活动是城市之所以建立和繁荣的根基。
物物交换让城市有了最初的形态,通过交易和流通,人与人之间开始发生系统性的交往,社会分工也随着交换的扩大而出现,城市里诞生了专业从事销售与贸易的商户、物流和仓库,城市运转的基础逻辑也建立起来。
商业之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就如同空气一般,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不易觉察,在失去之时则瞬间感受到其不可或缺。我们多少都旁观或体会过,失去了商业文明的城市,不再拥有往日迷人的风情姿态与可期的美妙生活,它如同发动机抛锚的机器,甚至失去了正常的运转能力来保障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所需。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第一次构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时,就特别强调了以现代城市商业文明的进程来指示中国城市实际繁荣程度的必要性。
采用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每年都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
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天津、长沙、东莞、宁波、佛山、合肥和青岛。与上一年相比,合肥重回“新一线”之列,沈阳则首次离开了这个名单——今年的新一线城市中没有东北城市。
15座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逐步趋于稳定。从新一线所有年份榜单来看,有10个城市持续进榜,分别是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南京、天津、长沙、青岛。
持续入选的城市,无一例外都可以被称作高度发达的商业城市——它们未必拥有更高的行政层级,但一定是与周边城市发生商业联系的枢纽;半数以上的城市人口都从事与商业、服务业相关的职业;消费或是以消费方式实现的各类活动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的必要组成;一部分选择留在这些城市的人,不是为了按部就班地生活,而是追求独特的自我价值。
如果不是疫情打破了城市商业演进的正常节奏,我们或许还不会停下来清醒地思考商业文明之于城市的深刻意义。它关乎的不仅仅是经济与增长,也不只是决定了城市的魅力,它还构筑起了城市的韧性。
相比2020年新冠疫情初现时的措手不及与2022年上半年奥密克戎波及的广泛性,2021年中国城市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线上消费已基本恢复;线下端,大型连锁品牌中断的城市下沉策略又逐步重启,商业业态的创新伴随着“网红店”的涌现持续活跃;而出于人们越发依赖近距离商业空间的诉求,社区型的商业更快地普及和丰富起来。但复苏还没有扩展到旅游、电影、文化娱乐演出市场等领域,它们各自的链条上都尚有锁闭的环节,人们在这一层面上对于城市的诉求也被抑制。
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需要将保护市民健康的功能提到更高的优先级上,它多少会干扰城市商业的正常运转,但同时又必须与商业力量密切配合。例如,让电商平台、团购模式等商业力量参与进来,能大大提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效率。
商业文明从始至终都是城市机器的核心,它代表的不只是经济发展的数字,解决的也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关乎城市运作的效率、城市生活的品质,更指向我们对于自由的热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回答一座城市“究竟是否拥有魅力”最有分量的答案。
A商业资源集聚度
商业文明进化的微观表现,是每一种商业模式在潜力更高的市场得到验证,然后再向其他城市拓展复制的过程。这构成了城市之间商业资源的级差,也让品牌资源汇聚成为一座城市商业繁荣最直观的标尺。
商业资源集聚度包含了大品牌青睐度、商业核心指数和基础商业指数3个二级维度,考量了城市受主流消费品牌青睐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实力大小以及基础商业的成熟度。
从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长期监测的170个主流消费品牌数据反馈来看,城市之间的商业差距比我们预想的更大:尾部的新一线城市还有很多未进驻品牌,尚存大量“首店”机会。首店特指品牌在某一城市第一次开店进驻的现象。每一家首店的出现,对消费者意味着新选择的增加,对城市来说则是商业能级提升的支点。
基于地理信息和空间算法识别城市商圈的边界和能级,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商业核心指数中跟踪到了不少城市的商业空间格局变动,增加了次核心商圈,或形成了多中心发展的状态。城市商业空间新格局打开了。
商圈的升级与扩容,让城市有了更强的商业资源承载力。除了品牌性商业,由餐饮店、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等组成的城市基础商业也同样重要,它们渗透在城市细密的网络之中,构成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底色。
B城市枢纽性
城市网络的建立,消除了单个城市的脆弱性。它将商业语境中可流通的一切资源放到了更广大的范围中调配,也将城市的功能和角色分散到各个节点之上,这就在现代城市商业文明中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抗风险系统。
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4个二级维度构成,它不仅衡量交通和物流层面的联系强度,也将城市商业资源的辐射力纳入考虑。
从交通的联系上看,2021年一线城市的民航旅客吞吐量已经回升到2020年疫情前水平的50%左右。重庆和成都的情况更好,旅客吞吐量分别已经回到疫情前的87%和84%。在民航经营效益整体不佳的情况下,航班资源总体上向商务型城市倾斜,旅游城市获得的航线资源则有所收缩。
2021年,共有9座城市新开通了高铁线路。其中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途经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山南等地的川藏铁路拉林段通车。至此,尚未加入高铁网络的城市还剩56座。
公路货运在重要的城市群内部已经呈现出了更强的地域网络格局。例如在山东,除了省会济南,临沂和济宁也是重要的核心城市,它们不仅沟通了省内的货物流动,也是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
商业资源在城市之间的能级差异也构成了一种无形流动的势能。人们需要寻找更高阶和丰富的消费场所时,必然会去向区域商业中心城市;而品牌也需要首先在区域商业的枢纽站稳脚跟,摸清客户,并搭建起供应链基础,才能进一步向纵深的市场拓展。自我们建立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以来,华北和西北地区一直维持单中心的状态,华东区域以上海为核心、多个新一线城市节点均衡发展的局面也没有明显变化。
C城市人活跃度
城市的现代商业文明,起源于人们在交往和使用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需求出现-供给满足的循环,激活或创造了城市的功能,也令它们始终充满活力。
囊括了多项互联网用户行为数据,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跃度3个指标构成了城市人活跃度。
包括武汉在内,2020年多数湖北城市的外卖活跃度都出现了明显滑坡。但一年之后,它们在这一指数上的表现基本都恢复到了原位。这种韧性是人们的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高度融合所带来的。
淘宝直播的数据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城市整体商业消费氛围对线上消费活跃度的影响。包括杭州、成都、佛山、天津、苏州在内,不少新一线城市既是主播和货源聚集的网购直播发起地,也是观众来源地,兼顾了供需两端的平衡。
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活跃度更下沉一些。二三线城市保定、周口、商丘、遵义、济南和潍坊进入了抖音短视频互动指数的前20位。不过,抖音上最活跃的城市依然是重庆、上海、成都、广州、郑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最真切的体现。它拉长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交互的时长,也因松弛的气氛创造出了很多不必需但充满乐趣的需求。夜间活力高的城市在过去一年普遍新增了更多的酒吧。
夜间文化生活的形态也在持续丰富。除了看电影,去livehouse听现场音乐,找专门的爵士乐酒吧欣赏驻场演唱,追一场热门的脱口秀表演,都是消磨夜间时光的好选择。最重要的,是走出家门去享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D生活方式多样性
连续多年量化追踪了城市休闲娱乐供需的多元程度之后,我们发现了紧缩欲望时期的到来。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城市文明中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是最先被挤压的,通过不断缩小活动空间、减少活动类型,仍然能够继续维持城市的运转。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城市人休闲、娱乐和消费的行为表现,它包含了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3个维度。
出门新鲜度指数评估了餐厅、运动场馆、咖啡馆、书店、博物馆及其他线下活动地点的规模和丰富程度。和疫情前相比,餐饮和书店的规模尚未恢复。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2021年,全国的观影人次为11.67亿,比2019年少了5.61亿。尽管人均电影消费额超过了疫情前,但由于观影频次减少,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仍未复苏。与2019年相比,平均每个城市的总票房减少了20%。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平均票房的降幅更大,分别下降了35.86%、30.25%和29.06%。
长距离跨城旅行的减少、更多选择开阔的公园和营地,这些旅游习惯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在不同城市的旅游恢复力中。去哪儿网全平台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显示,2021年全国的旅游消费总金额指数为10.35,与2019年的14.09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除了成渝城市群2021年的旅游消费超过2019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的旅游消费总额都远不及以往。
运动倒是变得更受追捧了,运动场馆的数量在逆势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步。Keep2021年所有用户的跑步里程数相较2018年增长了10倍。
E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指向的是城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抗风险、始终保持良性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蕴含了我们对高成长力城市的画像——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消费潜力持续激活、城市规模合理增长。
通过创新氛围、人才吸引力、消费潜力和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4个二级维度的评估,能够进一步量化挖掘城市当前的产业与人才魅力,并判断未来发展的潜力。
抓住了机会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然成为新兴产业更为青睐的土壤。
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优秀创业公司为计算口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优质本土公司数量占到了全国的52%。
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指数计算中,我们引入了来自天眼查的企业规模和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创新技术水平。深圳在这一维度上领跑全国城市;苏州超过了北京,南京也全面超过广州;二线城市中,无锡快速完成了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跻身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年轻人青睐的城市发生了一些改变,中部城市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西安、郑州和长沙在过去十年间的人口增长都超过了40%。在智联招聘的数据库中,2021年共有占全国3.06%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郑州作为他们的首选就业地。百度地图慧眼的人口吸引力数据也同步显示,武汉、合肥、南昌在这一维度上相较去年上升3位,太原则上升了6位。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以优质产业吸引优质人才,以人才活跃促进城市繁荣的城市升级路径依然奏效。
最终,一切的关注点又回到了人的身上。作为城市的使用者,人们为这个伟大的发明注入了长久的活力;而作为城市的发明者,人类从未刻意创造城市的运转规则,尊重和顺应它的发展规律,是城市繁荣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