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卸任前外访巩固台国际地位 美国将留恋美中间善“走钢丝”的她(图)
本文转载自美国之音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台湾领导人蔡英文2023年3月31号开始对危地马拉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之后还将访问台湾另一邦交国伯利兹。回程途径美国时,蔡英文还将在加州停留,与美国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会面。
在洪都拉斯与台北断绝外交关系几天后,台湾领导人蔡英文前往中美洲访问。蔡英文星期六和危地马拉总统贾马特(Alejandro Giammattei)参观玛雅文明城堡的丛林废墟后,发誓在中国的外交攻势面前保持牢固关系。蔡英文明年卸任前的这次重要外访,包括过境美国并预计与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会晤,不是为了获得外交突破,而是为了在地缘政治动荡期间巩固台湾在美国领导人心中的地位。
美国纽约时报4月2日报道表示,蔡英文在连任两届领导人卸任前的这个外访,是作为全球最重要领导人之一出现在国际舞台,并身处全球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之间相互对立的要求之间,需要取得平衡。中国视台湾是有待统一的一份省份,希望将台湾至于其独裁体制下,而美国则希望维持台湾这个民主社会,作为在与中国更广泛的对峙中的一股力量。
美国优先政策研究所中国政策项目主任叶望辉(Steve Yates)说,蔡英文在美国人眼中赢得了她的地位,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也作为一个为可信赖的对话者。这令中国的宣传机器很难将她抹黑成某种不满中国一切的狂热攻击者。
报道说,蔡英文作为领导人,发展了与美国自台湾成为民主社会30年来以来的最亲密的关系,获得了供应武器之外的非官方支持。进一步强化台北与华盛顿的关系,为其他没有正式承认台湾政府的国家,包括日本和其他欧洲国家扩展与台湾的关系创造了空间。
这些都为台湾面对中国越来越好战的武力统一威吓时,提供了巩固防卫的最佳希望。蔡英文还在不公开对抗台湾海峡对岸的经济和军事强国的情况下,尽力反击中国。
报道说,据两位与蔡英文工作关系密切的消息来源,蔡英文私下曾将这个立场描述为“走钢丝”。
纽时回顾说,蔡英文不得不需要克服对她的地缘政治的最初怀疑。尽管她与华盛顿的许多人关系密切,但是美国领导人对民进党不那么信任,部分原因是因为前民进党总统陈水扁热衷于激怒中国的演讲,令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受挫。
2011年,作为民进党领导人候选人的蔡英文访问美国,向奥巴马政府介绍她的外交政策前景。当时,一位美国政府高官对金融时报说,华盛顿明显怀疑她维持与中国稳定关系的能力和意愿。而当时马英九领导人令两岸关系缓和。美国的这种感受帮助马英九赢得2012年的领导人选举。
报道说,蔡英文从这次失利中吸取了教训,尽量避免可能被视为直接激怒中国的事情。蔡英文2015年作为领导人候选人再次访问华盛顿时,她已经按照一个始终如一的愿景塑造民进党:在不激化脆弱的中美关系下,平静地努力巩固台湾的主权和独立。有分析说,蔡英文是希望在不失去美国人对她信任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推动台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立场。
报道说,这一战略帮助强化了美台关系。拜登总统几次誓言,如果台湾一旦受到中共的攻击,将防卫台湾,尽管每次白宫都做出澄清美国的对华政策没有改变。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说,蔡英文一直是位直接坦率的人,她事先与美国磋商,接受了美国的许多建议。
报道回顾说,蔡英文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谋求为两岸关系留有余地,承认台湾与中国的1992年会谈,尽管没有直接承认国民党和中共当局所称的所谓“九二共识”。蔡英文曾相信这是她对北京做出的一个让步,部分原因是由于事先曾与中国方面有过秘密管道接触。
但是,当北京公开拒绝接受后,蔡英文对中国的这一不妥协感到震惊。这一经历影响了蔡英文对中国的方式。尽管小心谨慎,但是她还是寻找机会反击。
报道表示,2018年晚些时候,蔡政府收到确切情报,习近平将发表对台重大讲话。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提议用香港模式的“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蔡英文几个小时内就做出回应,强调台湾2300万人民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接受“一国两制”,这也是台湾的共识。
而北京拒绝与蔡英文政府接触在某些方面也是适得其反,使北京失去了许多争取赢得台湾民心的渠道。
蔡英文采取的这一势态帮助她实现了一些政策目标。在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去年8月初作为25年来美国最高官员访问台湾后,中国在台湾周边举行大规模封锁性实弹演习。中国的敌意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让全球担忧中国可能入侵台湾的机率提升。这令蔡英文得以将目前四个月的强制服役期延长至一年。
有分析说,蔡英文将在明年卸任。考虑到台湾争吵不休的政治,她的继任者可能不太可能具备她的自律和平衡技巧,可能会令已经危险的台海局势更加危急。
分析说,美国将对她卸任感到惋惜。真正的问题是,中国是否也将会留恋她。或者北京可能感到,随着她的卸任,如果一位不那么谨慎的人执政,这可能会让北京也不用那么谨慎。这是悬在未来的一个大问号。
本文转载自美国之音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