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女博士全身癌变,丈夫跪求离婚:对不起,看见你我就想吐(组图)
01
吴先生,39岁,江苏一名普通教师。
他最近在论坛上发帖,请网友投票决定父亲的生死。
原来,他父亲骑电动车不慎摔倒,没想到小意外竟造成了严重后果。
父亲脊椎受损、肺部感染。
从家乡转去省会城市的医院,做完两次手术休养半个多月后,父亲终于慢慢好转。
可是一家人刚回到金坛,伤口却突然开始化脓,同时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问题。
不得已再次住进ICU,一天花费少则两三千,多则五六千。
这时医生告诉吴先生,如果保守治疗,短期内父亲就可能有性命之忧,有可能下周末都撑不到。
如果做开颅手术,康复的几率也很小,一百万花下去也不排除人财两空的结果。
虽然吴老师和妻子都有工作,父亲有医保也能报销一小部分。
但不能报销的大部分,加上后续未知的庞大治疗费与康复费用,仍是压在这个普通双薪家庭头上的一座大山。
为了省钱,六七十岁的母亲不愿意去住旅馆,一直在医院长椅上过夜。
看着老人一把年纪还要受苦,作为儿子他实在是心疼。
但他除了是儿子,还是丈夫和父亲。
如果倾家荡产,举全家之力也没保住父亲。
最后活着的孩子、妻子和他就要长期负债,承受居无定所,艰难度日的绝望。
种种考量,万般纠结,父亲的生命在一点点流逝。
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吴先生决定发起投票,将父亲的生死交给网友。
毫不意外,网络一片骂声:
还没尽全力就让一群陌生人来决定亲爸的生死?这配当老师?
吴先生配不配当老师,这里我不予置评。
但就“老人和小家之间怎么选”这个世界难题而言,我相信大多数人其实都会选后者。
真正去一趟医院你就会发现,年幼的孩子患病,大多父母会不惜一切、倾尽家财。
而年迈父母患病,成年子女权衡的首先是钱,是当下生活是否会受影响。
很无奈,但也很现实。
毕竟一个普通家庭的支出,本就有子女教育和房贷两座大山。
面对突如其来的医疗开支,现有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
救,占用当下资金背负债务,孩子教育和房贷支出就无法保证。
不救,违背伦理道德,良心也可能备受谴责,但能苟且保留现有生活。
利弊权衡之下,很多偏理性的人,可能都会和吴老师一样,趋利避害,选择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而与之相反的是,为了下一代的繁衍与延续,上一代的放弃与牺牲,往往都是心甘情愿的。
02
曾经我看过的一个采访《如果有一天,你生了一场大病》。
里面问到几位父母: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治疗费用超过多少你会放弃?
父母们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分:父母永远不会放弃孩子的。
可反之,如果是父母自己生病了呢?他们会给自己治病花钱多少?
治疗费不够,有的父母直言:“那我就不治了,反正早晚得走。”
何其心酸。
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医院很多时候不是生与死的厮杀,而是贫穷与富有的对决。
虽然医疗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了患者寿命。
但战胜重疾的背后,除了需要医疗技术的突破,更离不开金钱的支撑。
每次我写这类案例,很多人都会侥幸地认为,我们有完备的医保体系托底,覆盖13亿以上人口。
农村有新农合,城镇有职工医保。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医保报销是有范围的。
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还好,遇到癌症这样的大病,医保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帮我们快速灭火。
拿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来说,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纳入医保的药物有2860种,仅占比所有药品的1.78%。
而像癌症、急性心肌梗塞等此类高发重疾,为达到好的疗效,往往要用到进口药。
但80%的进口药不在报销范围内,剩余的20%报销比例又十分有限。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2》中,有一位33岁的复旦大学教授闫宏微。
打拼多年,即将迎来安家的幸福时刻,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最凶险的那种。
靶向药,几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她跑到香港买帕博西尼,一盒30000块,21粒,平均一粒1400块。
这样的开销下,几个家庭不喊穷?
面对现实,当人性被考验时,看似最亲密的家庭关系——
丈夫和妻子之间,悲剧往往也难以避免。
03
不久前有另一则新闻,33岁的女性患上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在ICU里仅能维持生命。
短短半个多月,催费单上几乎天天出现她的名字。
9床,欠费26000元
9床,欠费30800元
9床,欠费53000元
那些日子,她是ICU里大家时不时谈起的话题,大家都担心她的家属会选择放弃治疗。
果然没过多久,她的丈夫过来探视时,拒绝穿上防护服。
甚至直接推开医护人员强行闯入ICU,试图拔掉妻子的氧气管。
众人上前慌忙把他拦下,一问才知道,因为妻子病重,家中早已负债累累。
父母年事已高,两个儿子正是花钱的年纪,ICU一晚几大千,谁耗得起?
他心灰意冷,不想治了……
被拦下后,男子最终还是签了放弃治疗的同意书。
出院前几天,她全身浮肿,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着管,上着呼吸机。
医生说要拔掉管子的时候,她脸上因为看见丈夫而浮现的笑意顿时凝固。
她说不了话,眼里满是疑惑与惊恐。
这是救命的管子,哪能拔掉?管子在一天,她的生命才能维持一天!
病床旁一直沉默的丈夫终于开口:咱回家治,真没法在这里待下去了,亲戚都借遍了。
插管最终还是被拔掉了。
她抓住医生的手慢慢地、无力地松开,眼泪一直在流。
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心碎。
1个月后,她永远离开了人世,预料中的结局,令人无比唏嘘。
这就是人心的瓶颈,往往比医学瓶颈还要致命,杀人于无形。
近年来,无论是妻子患重病后丈夫不肯倾力治疗,还是孩子患大病后父亲权衡再三选择放弃治疗。
类似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
感慨之余,也给大家敲响警钟,女人,要时刻给自己和家人留好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