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与极端天气:香港遭遇世纪大暴雨,政府预警受质疑(组图)
香港近日遭遇140年来最严重的暴雨袭击。一些中国内地华南城市也受到暴雨影响,极力应对广泛的洪水。
香港天文台在周四(9月7日)晚11时至周五凌晨一小时内录得158.1毫米雨量,是这个中国特别行政区自1884年有相关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救援人员在淹没的马路上救援一名司机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东北部一些局部地区自周四晚间起已录得超过200毫米降雨——这个总量超过了整个城市在某些月份通常接到的降雨量。
香港天文台在7日晚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特区政府8日发布“极端情况”警示,至少维持至18时。
一些市民对预警的及时性表示质疑。但香港当局表示,暴雨的可预测性与台风不同,已经尽早向民众发出预警。
9 月 8 日,香港黄大仙地铁站发生严重水灾,一名儿童被背过泥泞的地面。
暴雨中的城市
7日晚间起,香港持续多个小时暴雨,城市多处街道、商场和地铁站被水淹没。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画面显示,香港多处雨水倾泻而下,令街道变成如同湍急的河流,人们爬上车辆和其他高架平台试图逃离上涨的雨水。
一些地铁站内出现瀑布一般的水流,很多通勤人士和步行者滞留在被雨水淹成河流的街道上,一些汽车因为暴雨失灵或道路故障等原因被困。
连接香港岛和北部九龙半岛的重要海底隧道也被水淹浸。
香港当局在7日晚上11时05分发布最高级别的黑色暴雨警告——这是由每小时降雨量超过70毫米触发的警告。
有报道指,晚上11时香港已有多个地区被水淹浸,政府发布的警告不及时。
对此,香港政府官员表示,暴雨的预警与台风不可同日而语——台风可以通过卫星观测风球的位置和走向,但是暴雨对具体地区的影响则难以预测得多。
“包括下在哪里,下多大,这些都很难提前很多知道,”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周五向媒体表示。
“暴雨的特性都是来得急,发展的得很快,很多时候都超出了预报的能力范围,”香港气象学会发言人梁荣武向BBC中文表示。
9月8日,香港一条被洪水淹没的道路上滞留车辆。
临近城市受灾
除了香港,暴雨还在华南地区肆虐。邻近香港的内地城市深圳报告的降雨打破该城市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四项历史极值,全市进入暴雨紧急防御状态。
深圳市宣布水库水位接近汛限,于8日0时15分开始排洪。
有人担心这可能会导致香港北部部分地区被水淹,而香港政府在晚上11时44分才公布深圳将排洪的消息,有网民指给予市民防备的时间太短。
但香港官员在周五表示,香港河道水位未有因深圳排洪而升至高过海堤,邻近的地区也没有严重水淹,因此香港市内多处洪水情况与深圳排洪无关。
在广东省,有数百个航班暂停,当地政府警告可能发生山洪,并建议低洼地区的居民考虑撤离。数千万人居住在中国南部沿海密集人口地区。
9 月 8 日,一名驾车者在香港大屿山的洪水中行驶。
灾难持续
8日上午,香港当局宣布全天学校停课,股市停开,并敦促上班人士非必要不启程上班。
当局表示,已接获至少20宗山泥倾泻报告。香港医管局称,截至8日中午至少已有110人在本次“黑雨”期间受伤送院,其中4人情况严重。
暴雨也导致一些道路堵塞,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营受到影响。
香港本地媒体指,有民众认为政府的应对“失败”。
陈国基在周五的记者会上表示:“天文台在不同时段发出了不同冒雨警示,不断加上去,市民应很清楚知道情况到何地步及变化得很快,事前没有很早检视到。”
香港一些地方发生山体滑坡
一个地下停车场被水淹没
为何出现黑色暴雨
香港天气台表示,黑色暴雨是由于台风海葵残留相关的低气压槽影响,7日开始中国广东沿海一带就出现了暴雨。
这一场倾盆暴雨发生在两个台风“苏拉”(Saola)和“海葵”短时间内相继袭击华南地区及附近不到一周之后。
气象专家指,这是全球暖化导致极端天气的集中反映。
梁荣武指出,南中国海的西南季候风活跃以及大气层高空的扩散等气象因素都是这场大暴雨的直接原因,但是录得破140年纪录的雨量,显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蒸发加快,令空气中更多的水分在条件适合时成为更高强度的降雨,进而增加了热带风暴的强度和频率,导致更多的山洪暴发和更大的破坏。
“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让暴雨更加极端化,”梁荣武说。
他指出,全球暖化之下天气将更加极端化,这已经是科学界的一个定论,其中酷热天气将成倍数增加,而暴雨频率增加的幅度虽然不如酷热天气,但是“暴雨的破坏性相当严重”。
他表示,类似的天气极端化影响在不同的地方都已经显示,比如北京在8月的大暴雨就导致了33人死亡。
“北京是相对干旱的地方,但是竟然一天之内就下了差不多大半年的雨,这些都是天气极端化的反映,”他说。
香港暴雨过后,一辆汽车掉入路面沉降造成的坑中,被拖走。
有网民反映香港在周四的暴雨预警反应较慢,香港官员也表示,此次暴雨雨量也超过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容量,因此导致水淹情况。
梁荣武表示不愿就政府应对措施置评,但表示预报极端天气对于现今技术而言而有很大难度。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这次事件告诉我们,香港以至全世界,都未做好极端天气的应对,”他说。
“天气恶化的速度可能超越了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用更好的科技,做好预测、防御,但所有的工作可能会被将来更加极端的天气而毁于一旦。”
他表示,目前仍然只能“治标”,就是尽可能法去减少碳排放,阻止极端天气继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