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后一个吸血部落:吃生肉,住雪屋,传说是中国人后裔(组图)
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吸血鬼部落”,吃生肉,喝生血,穿动物皮毛,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生活。
这里常年被寒冰笼罩,雪暴肆虐,气温最低达到零下70度,每年有10个月的冬天,每天有接近20个小时处于不尽的黑夜。
他们就是居住在北极圈的加拿大巴芬岛、昂加瓦地区的因纽特人。
那么,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下,因纽特人是如何生存的?
一切,就从100年多前,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镜头下开始。
01
沙滩上,一群海象正沐浴在阳光里,准备来一个美美的日光浴。
而在离海象们几十米远的地方,族群首领纳努克,正带着他的族人们悄悄逼近。
随着猎人们逐渐靠近,负责侦察的海象察觉到了异常,于是赶紧叫醒同伴,惊醒后的海象们争先恐后地爬入水中。
眼看海象们成功逃脱,纳努克迅速出击,终于在最后关头,成功用尖利的三叉戟插住了一头健壮的海象。
受伤的海象猛烈地挣扎,企图逃脱被捕杀的厄运。
而早已守候在一旁的纳努克及族人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一拥而上,迅速摆好队形,以拔河的姿势,拼尽全力拉紧套住海象的绳索,奋力往岸上拉扯。
重达2吨的海象力大无比,而早已经饿得饥肠辘辘的一群人,为了眼前这顿唾手可得的晚餐,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艰难的对峙后,海象终于支撑不住,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而亡。
欣喜若狂的因纽特人们把海象拖上岸来,开始迅速切割海象肉,然后迫不及待地切下一块生肉扔进嘴里,狼吞虎咽起来。
一群人在谈笑风生中咀嚼着生肉,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末了,嗖地一声,舌头一卷,连刀上的鲜血也一舐而净。
开膛破肚,茹毛饮血,让人瞬间穿越回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让隔着屏幕的现代人寒毛倒竖,目瞪口呆。
然而,对因纽特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日常,这样的饮食方式他们已持续数千年。
原因无它,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冰天雪地里,长不出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因此因纽特人只能靠食用海豹、鱼类等海洋动物,和鹿、麝牛、北极熊等陆地动物为生。
而且,因为极地的燃料非常珍贵,所以大多数时候,动物肉只能生吃。
严苛的环境,和动物行踪的不确定性,狩猎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有时候十天半个月才捕获到食物是常态。
在极地,因纽特人最常见的食物是海豹。
首先,需要猎犬通过嗅觉寻找隐藏在冰雪下的海豹呼吸孔,然后再挖开积雪,用鱼叉固定位置。
再把绒毛放在特制的鱼钩上,放置到洞口,在鱼叉前端安装上绳索,等待海豹上钩。
因为海豹是哺乳动物,在水底下潜泳20分钟左右后,就会出水换气。
当呼吸孔的绒毛有了动静,守候一旁的猎人就会快速行动,对准呼吸孔大力插下去,刺中海豹。
虽然刺中了海豹,但要把体型庞大的海豹拖上洞口却并非易事,哪怕是一个青壮年男性,也要拉锯很长一段时间,耗尽全力才能获胜。
更多时候,还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最终捕获猎物。
极寒环境下,每一份食物都来之不易。
02
吃的问题解决了,因纽特人的住宿问题怎么解决?
毕竟,极地没有砖石泥瓦、没有水电、没有任何现代社会所具备的基础设备。
在这里,他们唯一能使用的材料就是雪,住的必然就是雪造的屋。雪屋。
对于因纽特人来说,雪屋既可以作为他们的家,也可能只是暂时的露营地。
但是,因为一间雪屋的平均寿命只有50十天左右,加上很多时候狩猎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需要长途跋涉寻找猎物,或在某个固定地点等待猎物出现,所需时间较长,就需要建造临时雪屋作为栖身之所。
正因为如此,很多因纽特成年人,都练就了一幅建造雪屋的绝活。
雪屋的造型很特别,看起来像一个倒扣在地上的碗。
但建造雪屋的雪,可不是一般的雪。
必须先找到被强风压实的干燥的雪,这样的雪才够坚固。然后用刀切割成大小一致的雪块,然后将雪块以环形的方式,由宽至窄层层垒加,最后建成一个半圆形的结构。
半圆顶形有利于积聚热量,减少热量流失,并且最大程度避免风雪侵袭。
之后,在房屋顶部安装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用来采光,增加屋内可见度,并打上一个小孔,便于排出烟雾和通风。
再在雪屋底部中间凿一个洞,挂一块动物皮毛当作门帘,就可以方便进出了。
最后,再将雪块间的隙缝用积雪等材料填充,雪屋就基本成形了。
为了保障室内的温度,因纽特人会在雪屋内铺上一层动物皮毛。如果温度太低,他们还会用动物油脂作为燃料,在雪屋内生火取暖。
因此,即使室外温度低至零下70度,室内温度却可以高达10多度。甚至,因纽特人觉得人体温度接触起来更舒适,他们更习惯光着身子睡觉。
有人就问了:极地条件这么艰苦,因纽特人怎么洗澡?
小孩子洗澡相对简单,就是用一张雪狐皮毛,在上面喷上唾液,直接擦拭身体。
成年人洗澡,则要先支起一个大帐篷,燃起大火,人们围着篝火互相取暖,直到热得浑身大汗。然后脱掉自己的衣服,等汗液排出,再用刮板清理身体上的污垢。
清洁完后,再涂一层海豹油脂在身上,保护皮肤,直到下次洗澡。
而为了资源最大化和保障基本生存,因纽特人亲兄弟共娶一个妻子,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几个男性娶同一个女性的情况很普遍。
这就是他们独特的“一妻多夫”制。
无论妻子与哪一位丈夫生育孩子,其他的丈夫都可以心无芥蒂,共同和妻子抚养下一代,而女方也可以带着孩子,在任意一位丈夫家里生活。
因为,特殊的环境,让因纽特人很早就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意义。
是谁的孩子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更在乎的是,多一个壮劳力,在狩猎时就多一个帮手,多一分胜算。
但是,一妻多夫最大的弊端,就是近亲繁殖容易出现基因缺陷性疾病和畸型后代,导致胎儿成活率低。
不过,为了种族的延续,因纽特人也是拼了。
不久,他们又想出了新的招数:“以妻待客”。
从18世纪开始,因纽特男人们开始鼓励自己的妻子和来当地旅游的游客、居住在附近的白人进行“亲密接触”,由此生下更多健康的宝宝,为族群补充新鲜血液。
也许,在因纽特男人们看来,只要有利于种族生存和繁衍,道德神马的统统不存在。
一句话:因纽特人太难了!
03
问题来了:既然生存这么艰难,因纽特人为什么还要在北极生活呢?因纽特人长相酷似中国人,难道他们的祖先是中国人吗?
原来,因纽特人最开始确实是从亚洲走出去的,甚至有传闻说,因纽特人最早就是来源于中国的北方。
几千年前,因为难以忍受寒冷的气候,一部分北方人决定向北迁移寻找适宜居住的乐土,却没想到越往北走,气温更冷。
于是,有的人走到西伯利亚就停留下来了,还有一些人继续迁徙,他们通过白领海峡,来到了位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
此时,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以为是外来者入侵,双方二话不说就打了起来。
结果,因纽特人因寡不敌众,逃到了北极圈以内。而印第安人以为他们必定会冻死无疑,放弃了追杀。却没想到,因纽特人竟顽强地活下来了,而且延续了数千年。
但因为环境因素影响,因纽特人的身材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普遍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皮下脂肪厚实。
但这样的特征,显然更符合极地生存的条件。
粗矮的身材有利于抵御寒冷,细小狭长的眼睛可以防止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伤害。
不过,最纯净的北极圈,也可能不再是因纽特人的永远的家园了。
2019年,有权威报道称,随着北极的土壤变软,将有1.6万亿吨的碳和封存数千年的古生命残骸暴露。碳的威力巨大,它的破坏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事实证明,全球温度越来越高,这一数据并非危言耸听。
正因如此,原本世世代代靠雪吃饭的因纽特人,也因为北极冰盖融化、资源被抢夺、海豹和北极熊等动物急剧减少等原因,生存变得日益艰难。
就连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狩猎技能,也快无用武之地了。
冰层越变越薄,动物越来越少,人类如何生存?
除此以外,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让外来入侵者也嗅到了这片土地的“商机”。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大量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和猎杀珍稀动物。而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因纽特人也充当了刽子手,使得本就脆弱的北极生态系统遭受重创。
内忧外患之下,北极圈已非安居的乐土。
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因纽特人的生存需求了。
于是,部分因纽特人聚居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平房居住,还有部分因纽特人怀着对外界的好奇,离开了冰原,走入了更加宽广的视野。
如今,雪屋已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屋子里安装上了壁炉,20度左右的温度使人感觉舒适。
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他们都穿着单薄的衬衫,替换了以往厚重的皮毛大衣。
孩子们可以接受教育,人们有了工作,闲暇时和家人一起看电视,老年人做点自己喜欢的手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从茹毛饮血、担惊受怕、缺吃少穿的从原始社会,一跃进入了生活安定、经济稳定、老有所养的现代文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只是一刹那的事情。
对因纽特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其实,无论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安居乐业,生活稳定,就是最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