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化疗不吃药,5年抗癌成功,“中国抗癌第一人”做对了什么(组图)
44岁那年,被诊断为肺癌晚期的凌志军,收到医生的死亡判决:“像你这种情况,一般活不过三个月。”
可五年过去了,凌志军不仅活着,还活得非常有质量。对于癌症,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抗癌,靠的不是钱包,而是脑子。”
他陪同家人旅游,将沿途所见所闻用相机记录下来,汇编成了《追光之旅》。还将自己的战胜癌症的经历写成了传记《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让无数癌症患者重拾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正因此,凌志军,被称作“中国抗癌第一人”。
面对癌症这一“头号杀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算起来,用脑子同命运作抗争,对于凌志军而言,绝非首次。
生于上海长于北京的凌志军,有一双高知父母,家境优渥,整个童年几乎没吃过苦。
1978年,如同当时众多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正在读初中的凌志军不得不终止学业,来到郊区的工厂里做了一名电工。
当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时,不甘沉沦的凌志军,利用休息时间,躲在清净的地方看书。
三年后,眼界开阔的他,离开了那个被同事们视为铁饭碗的电工岗,毅然参军入伍。
在部队里,凌志军也没有懈怠,白天的集训结束后,晚上他蒙着被子攻读大部头名著,日积月累从未间断。
不久,因为文学水平出众,凌志军就被调往宣传部,负责日常稿件的撰写。
1988年,从部队转业后的凌志军被调回北京,成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
一别十年,再度相逢,凌志军这才发现,父母衰老得太厉害了。
尤其是父亲,印象中谈笑风生的他,早已没有了往日爽朗的笑容,映入眼前的,是一个两鬓斑白枯瘦如柴的老头。
当年只有25岁的凌志军,没有留心父亲的变化,简单叙旧后,他一如既往地将精力投入到学习进修,不断地在记者岗位上磨练。
30岁那年,凌志军通过自考拿到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当他准备向家里报告这一喜讯时,却发现母亲正在偷偷地抹着眼泪。
一番追问下,凌志军这才得知,父亲早已得了癌症,时日无多。
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般袭来,凌志军顿觉眼前一黑。醒来时,看着病床上的父亲虚弱地安慰自己,他心如刀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普通人对癌症知之甚少,除了未知的恐惧,他们只得听从医生的建议,无休止地接受放疗、化疗。
两年后,没能敌得过病魔的父亲,最终撒手人寰。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凌志军发现了父亲生前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信中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忙于工作,活得非常抑郁,希望儿子能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合上信的那一刻,凌志军泪如雨下。
直到这时,他才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人这一辈子只能活一次,健康快乐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02
从那以后,凌志军开始注重起了锻炼养生。
长期坚持游泳、跑步、滑雪、爬山,再加上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十几年间,凌志军的健康指标一直都很稳定。
只是现实的平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
2007年的一天,正在伏案写作的凌志军,突然一阵眩晕,随后被送进了医院。
经过一番急救后,凌志军总算清醒过来。看到几名医生对着化验单严肃地讨论,凌志军的心里突然泛起一阵不好的预感。
果然,当着凌志军和妻子的面,医生郑重地宣布:“经确认,你已经是肺癌晚期,当前癌细胞正在向脑部转移,所以才会导致头晕。像你这种情况,最多还有三个月时间,还是做好准备吧!”
那一刻,凌志军的脑子一片空白,粒状的汗珠不禁从脖颈上滑落,他努力抬起头,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可依然抑制不住眼窝里强忍的泪水。
他的脑海里,又泛起了父亲留下的那封信。这些年,他比身边的同龄人更注重身体健康,可到头来还是逃不过和父亲一样的结局。
不同的是,父亲临终前,他已过而立之年,娶妻生子事业小有成就,而如今他的儿子还是个正在读初中的毛头小子,自己一旦撒手人寰,年纪尚轻的儿子还有人到中年的妻子,又该何处何从?
凌志军不敢再细想下去了,他痛苦地闭上双眼,艰难地控制住回忆,可始终无法阻止那一幕幕可怕的场景,如同幻灯片般在眼前浮现。他喃喃自语道:“这莫非就是宿命?”
夜幕低垂,冷风如刀。
一个冷战过后,凌志军清醒了过来,他不禁为这番胡思乱想颇为自责:“自己这原本理性的人,怎么能因为一次化验就确诊自己得了癌症?”
况且,妻子和儿子今后还得好好活下去,为了这个家,他必须得做最好的打算。
想到这里 ,凌志军很快调整好了心情,他一边安抚着妻子的情绪,一边搀扶着她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03
几天后,到处托人打探名医的凌志军从朋友那里得知,北京天坛医院有位老教授,对治疗癌症颇有经验,便花了300元高价挂了号。
经过漫长的等待,满怀期待的凌志军,却遭到了老教授泼来的一盆冷水。
原本他打算和对方聊聊自己的病情,以确定自己是否被误诊。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老教授只用余光扫了一眼他递过去的光片,转身就和旁边的助理医生聊了起来,根本就没给他插话的机会。
趁着两人停顿的功夫,凌志军赶紧问:“医生,你帮忙看看,我脑子里的肿瘤和肺上的肿瘤有关系吗?是不是搞错了?”
老教授抬眼看了看他,冷漠地反问道:“你希望有关系?”
凌志军顿觉如坠冰窟:“这算什么专家?花了300块钱挂号费,就得了这个结果?”
回到家后的凌志军越想越不甘心,他强忍着病痛,开始在网上查找各种关于癌症的资料,打算自己研究个明白。
与此同时,他还联系上了正在比利时学医的妹妹,希望她给予自己一些专业的建议。
在妹妹的帮助下,比利时的几位专家对凌志军进行了线上会诊,最终得出结论:凌志军确实患有肺癌,但和脑部的肿瘤基本没有关联。
这也就意味着,凌志军肺部的癌细胞,没有向脑部扩散,只要能控制癌细胞,就有康复的可能。
无疑,这让凌志军看到了新的希望。
04
因为是线上会诊,专家们也无法保证诊断结果100%准确。
于是,他们向凌志军推荐了一位在治疗肺癌领域颇为权威的专家,让凌志军向他征求治疗方案。
在妻子的陪同下,凌志军联系到这位专家,一番化验后,专家给出的方案是:先手术、再化疗,后期服用抗癌药。
此时的凌志军,通过查阅了大量资料,已经对癌症的病理有所了解,他知道以化疗的方式治疗癌症,希望渺茫。
更何况,这期间他接触过太多的癌症患者,他们在接受了化疗后,不仅出现了呕吐、脱发等副作用,还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痛苦。再联想到父亲临终前那瘦骨嶙峋的身形,凌志军不寒而栗,冷静过后他下定决心:
“不化疗,只手术,哪怕真的只能活三个月,我也不愿在医院里度过!”
2008年,通过手术凌志军肺部最严重的病灶被切除,而癌细胞已经扩散的地方,因为面积太过分散,医生只得选择放弃。
出院时,凌志军不仅拒绝了医生化疗的建议,还拒绝了他们开出的抗癌药。在他看来,这些价格昂贵的抗癌药,副作用远远超过治疗效果,对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回家后,凌志军决定好好规划人生的下半场,哪怕真的时日无多,他也要当下的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
于是,他向单位请了长假,告别了终日伏案写作的生活,带着家人在深圳的郊外租下一座小院,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日子。
以前的他,总是匆匆忙忙吃完早餐,心急火燎地赶赴单位,开启忙碌的一天。
而现在的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再花半小时给自己和家人磨一杯咖啡,氤氲在充斥着咖啡焦香的空气里,他像个孩子般舒展着双臂,极目远眺处,一轮红日从碧海蓝天间喷薄而出。
赶上咖啡豆用光的时候,他还会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去市区里买,沿途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生机盎然的气息。
当时间不再沦为金钱的附庸时,生命之花才会因为自由而绽放。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人间烟火,居然如此真实有趣。
05
“向死而生,是癌症让我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境界。”
凌志军从不避讳自己患癌的经历,他时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与癌症抗争的点点滴滴。
在院子里晒日光浴,打理自家小菜园,吃着粗粮和新鲜瓜果,将精心烹饪的“红梅大枣糙米饭”做成美图晒到网上并搭配文案:“我午餐大都以此为主食,色香味韵犹胜白米饭”,点开看着网友们祝福的评论,凌志军的内心平静而温暖。
无聊的时候,凌志军迷上了郭德纲的相声。巧的是,儿子也喜欢听这个,父子俩经常坐在电视机前被逗得捧腹大笑。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凌志军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此前头晕胸闷的症状也得以缓解,于是他便来到医院复查。
复查的结果,令全家人喜极而泣。医生告诉凌志军,他肺部的癌细胞有收缩的迹象,如此继续坚持下去,痊愈也并非不可能。
走出医院的那一刻,一身轻松的凌志军,仿佛卸掉了压在自己胸口长达五年的巨石,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五年了,他小心翼翼地享受着与家人相处的每一个瞬间,生怕它们从记忆里倏然而逝。
想起每逢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在后院的菜园里对着那些翩翩起舞的蝴蝶突发奇想,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会不会和眼前的它们命运相似,虽然短暂,却也能拥有整个春天。
看着曾经稚气的儿子,如今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小伙,曾经愁容满面的妻子,现在幸福地依偎在自己身边。凌志军发现,这几年的选择和坚持,是这辈子做过最伟大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他越发坚信,自己的抗癌方式是有效的。
在他看来,大多数癌症都不是绝症,癌症患者能不能康复,取决于患者的心理素质,医疗治疗只是辅佐手段。
为此,他还发明了一个新词“非医学意义的治疗”,即通过心理重建,以身心舒适为标准的治疗。
06
2012年,历经五年的休养,凌志军将体内的癌细胞全部清除干净,由此成为国内罕见的不吃药不化疗就康复的癌症患者,被网友们称作“中国抗癌成功第一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凌志军将自己的抗癌心得写成了《重生手迹》。
在书中,他鼓励患癌的病友们,不要一味地依赖医生的救治,而是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积极努力的心态,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充分的滋养,不给癌细胞以可乘之机。
如今的凌志军,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他经常带着家人游览全球各地的自然风光,用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景,并将这些照片集结在新书《追光之旅》里,活得恣意而快乐。
曾经,父亲希望他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如今的他,真的做到了。
正如凌志军在《重生手迹》里所说的那样:“死,是归宿;生,是走向死亡的路途。”
坦然面对生死,如果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么拓展生命的宽度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或许正是凌志军的这份豁达,才最终创造了奇迹。
毕竟,积极健康的心态,才是治愈这世间一切痛苦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