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灵魂摆渡人”,背着骨灰走了20年(组图)
“阿伯,我们回家了。”
人来人往的机场上,一个男人拍了拍胸前的背包,嘴里轻吐出一句话。
黝黑的皮肤,消瘦的脸庞。
他看着并不起眼,唯一一抹亮色,还是胸前小心呵护着的红色背包。
● 刘德文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到山东了,20年来,他数百次穿梭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每来大陆一次,就好像回家探亲,走时总会多几个亲人。
这次他要去往的目的地是山东寿光——
“阿伯,回家咯,要跟紧里长。”
男人又自顾自说了一声。
双手小心环住胸前的背包,神色郑重,仿佛他面前的是一个行动不便需要搀扶的老人。
男人叫刘德文。
人们叫他“灵魂摆渡人”。
刘德文出生在台湾屏东县高树乡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庄稼人,小时候刘德文家里很穷,经常被身边人瞧不起,那个时候父亲告诉刘德文——人穷,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的,但心穷,会穷一辈子。
后来刘德文很争气,谋到了一份银行系统内的工作,月薪将近2万元人民币,1997年,刘德文随家人搬到了高雄市的祥和里社区。
刚到的时候,他发现这里有很多寡居的老人,他们全部年过七旬,头发花白,一个人居住。到饭点了,就颤巍巍地出门去买饭,再摇晃着回到住所。
很多人重病缠身,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一了解,刘德文才知道,原来祥和里是台湾著名的“眷村”之一,这些老人全都是上世纪迁台的老兵。
当时明令禁止士兵与大陆家人联系,还有禁婚令,很多人一辈子都形单影只。2001年刘德文被推选为左营祥和里里长时,祥和里一共还有1800多名老兵。
刘德文记得,有一次下雨天,他有事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兵。老兵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去买午饭,等他忙完回来后,发现老兵竟然还在雨中往回走。
从老兵家到小卖部,不过短短500米的距离,老兵用了将近两个小时。
这一幕,让刘德文十分动容。
刘德文觉得自己作为晚辈,有照顾他们的责任。
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将这些老兵当做自己的亲人,给他们买菜送饭,打扫卫生,穿衣服,系纽扣。凡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会帮老兵们完成。
老兵们也有事没事总喜欢拉着他聊家常,这些老人经历过半生风雨,每人都有着一腔故事。
他们谈天说地,聊到自己的过去和家乡时,眉飞色舞,非常开心。聊到父母,所有人便又都回归沉默。
刘德文觉得奇怪,后来他还发现,一到春节和清明节时老人们总会朝着对岸的方向磕头。
一到夜里,有人还会偷偷抹眼泪。
从那个时候起,刘德文意识到离乡背井、和亲人分离,是这些老兵们一辈子都解不开的心结。
2001年,刘德文成为“祥和里”的里长,职位相当于居委会主任,但没有薪酬。
2003年4月,一位老兵提着两瓶高粱酒找到刘德文。
他当天的神情很局促,刘德文知道,这是他有事要说。很快,老兵给刘德文满上了酒,又给自己也倒了一杯。
他想跟刘德文碰杯,刘德文接过酒杯,小抿了一口,看着对面的老人家,老人家酒盖了脸,也就鼓起了勇气。
只是他怎么也想不到,接下来的一番话,竟直接改变了刘德文的后半生。
老人家说:“里长,我死了以后,你能不能把我葬在我父母的坟前,我一辈子没有孝顺过他们,死后想求个团圆。”
刘德文看着老人逐渐湿润的眼眶,明白无法与父母团圆尽孝,是一辈子积压在他心里的遗憾。
刘德文没有犹豫,答应了他。老兵4月份托付了心愿,6个月后就亡故了。
但刘德文信守承诺,开始联系老兵在湖南老家的亲人。老兵此前往家中寄过积蓄,家中还有一个妹妹。得知地址后,2004年3月,刘德文背着骨灰开始出发。
这一趟旅途并不顺利,在机场转机时,刘德文被拦了下来,怀疑他运输毒品。
刘德文拿出死亡证明,解释了很久,才被放行。因为耗时太久,航班已经飞走了,只能等待下一趟飞机。
经过一番辗转,刘德文终于来到老兵的家乡。当时家里的小辈都外出打工了,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她是老兵的妹妹。
老人行动不便,于是刘德文自掏腰包,将老兵葬在了他父母的坟前,完成了对老兵的承诺。
第一次骨灰送还,就历经了诸多辛苦,而这只是开始。
这次送还骨灰之后,很多老兵得知里长的事迹,纷纷找上门来,将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了刘德文。
刘德文看着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盛满的期盼,无法拒绝。
他们曾在战场上为保护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一生飘零他乡,所求的不过一个落叶归根,阖家团圆。
自此,刘德文正式成为“摆渡人”。
刘德文刚开始护送老兵时,科技和交通都不发达。大陆与台湾所用字体不同,刘德文开始自学简体字。每一次护送,都要买很多地图,认真比对。
但相较于帮老兵寻找故土,更加难的是寻找老兵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前,台湾用的多是土葬,已经过了这么多年,那时的墓园,现在多成了荒山野岭,有些老兵的灵骨寄存在寺庙中,要寻找难度极大。
记忆中,刘德文找过时间最长的一位,历时一年半。
那是一位来自山东聊城的老兵。
老兵的孙子联系到了刘德文,委托他寻找爷爷的下落。
他所知道的信息也不过是——1949年爷爷来到了台湾,退役后被安置在高雄眷村,去世后被土葬在某一墓地。
刘德文得知后,去了高雄的很多墓地。一个一个搜寻,找了数月,都没有任何结果。
后来,老兵的孙子也来到了台湾。
他们一起搜寻,翻找了很多山头,依旧没有结果。
找到最后,老兵的孙子看着满山的墓碑,已经绝望了。
“要不算了刘里长,爷爷可能注定要在这里长眠。”
刘德文听到对方的话,非常生气。他说:“我都没有放弃,你就放弃了?我承诺过了,就一定会尽力帮你找出来。”
答应了人家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这是刘德文一直坚定的信念。
终于,在掀开一堆灌木丛后,他发现了一个墓碑,那碑上赫然写着——孟广政,生于1914年9月,殁于1989年4月。
这位老兵在无人窥见的荒野中沉睡了三十年后,终于得见天日。
2019年5月,刘德文带着孟广政的骨灰,回到了他的故乡山东阳谷县。
时隔70年,这位老兵终于再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与家人团圆。
在一次次做“灵魂摆渡”的过程中,刘德文也体味到了很多老兵一生的遗憾。
田发祥老人,1948年从内地漂流到了台湾。与家人离别后,本以为很快就能再见,没曾想一去就是30年。
彼时大陆与台湾交通断隔,田发祥的妻子在北京心念丈夫,却也无处寄托。
直到80年代,两岸重新通信,田发祥老人才终于重新联系上了家里,田先生对自己的家人充满愧疚,全部寄托在了书信之中,30年无法同甘共苦,有内疚,有遗憾,当然,最多的是想念。
通信之后,他每日每夜想的就是“回家”和“团圆”。
拥亲人入怀,吃一碗家乡的米饭。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田先生辗转到南美各国,希望安排妥当后可以顺利回家,书信里,他告诉自己的妻子“我们盼着那一天”。
似乎那一天就在眼前。
海峡这头,田先生的家人们也翘首以盼,等着老人回家。
终于,他将手续全部办妥,也和家人都联络妥当,就等一张交通票,奔赴家乡。
离再见朝思暮想的亲人,不远了。
然而,就在田先生准备出发的一个月前,一场车祸突然降临。
直接导致一切化为泡影。
与家人再聚,和老妻团圆,见子孙儿女。一切,再无可能。
后来有人告诉刘德文,说田老进到医院时,最后的遗言是——不甘心。
盼了30年,还是没能盼到那一天。
人间憾事莫过于此,看到曙光之后,门又被紧紧关上。
之后,田发祥老人一家与岛内失去联系,又是40年杳无音信,直到今年的3月27日,田发祥老人的遗骨由刘德文护送回到了北京。
老人终于抵达了心心念念的故乡。
田发祥老人的事件并不是孤例,还有另一位老兵黄绍义,情况极为相似。上世纪80年代,黄绍义老人同样也写信与内地的家人取得了联系。
积攒了数十年的念想,盼着很快可以团圆,没承想他却在动身出发那年的正月离世,于是团圆成了永远的遗憾。
刘德文得知后,开始奋力寻找老人的遗骨。
当年在黄先生安葬的地方发过一次大水,冲毁了很多坟茔,黄老人的坟可能就在其中。
这让刘德文非常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最后他在一间宁骨寺里终于找到了老人的骨灰,并亲自送到了老人的家人手中。
时光荏苒,命运无常。
遗憾无法弥补,但可以告慰。
或许这就是“灵魂摆渡”的意义。
随着刘德文事迹的传开,不止老兵,远在大陆的同胞也想法设法联系他,想要找回家人。
于是刘德文干脆辞掉了银行的工作,专心做“摆渡人”。
20年间,刘德文跑遍了全台湾20个灵骨塔、26间寺庙、53个乱葬岗。搜寻过程中,发现无人祭扫的公墓,还会拍照留档记录,方便日后亲人的寻找。
如今,他已经收集了6000多位老兵的资料。从2004年开始,刘德文已经将200多个抗战老兵的骨灰带回故土,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市,是实至名归的“灵魂摆渡人”。
每一次送老兵回家的时候,他都会恭敬地将骨灰放在自己的胸口。
坐飞机时,为老兵买一个座位,睡觉时订一个标间,留一张床,只为让老兵们“舒舒服服地回家”。
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每当看到老兵亲人激动泛泪的眼眶,刘德文就知道这一切是有意义的。
为那些苍老他乡的游子,为那些无法归家的旅人。
最后,华小妹想用诗人余光中的诗来结尾——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的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 谨以此文,致敬刘德文先生。文/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