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名媛追捧的“老钱风”,终究还是败给了海淀高知……(组图)
要说今年秋冬最火的穿搭,那必定是以美拉德套装为首的“知识分子风”。
风衣披上,涌上心头的是种专升本的逆袭感。
围巾围上,油然而生的是种本保研的自豪感。
如果你的针织衫在胸针处还有一个精美又低调的学院风logo(点名拉夫劳伦),到底谁还分得清你和霍格沃茨博士生啊?
然而在北京,有这么一个城区,它有着全国最高的“真实知识分子密度”:
8所985大学、11所中央部属科研院所、12所央企科研院所和多到难以统计的中科院研究单位,以及他们的家属院。
但也是这个城区,被冠名为全北京最“土”的地方。
它就是,海淀区。
朝阳无存款,海淀无时尚,是北京人的自黑地域笑话。
在海淀区当狗,去朝阳区当人,也确实是北京年轻人真实的生活方式。
海淀有多土?在街景外观、路人穿搭,甚至地名上都有体现。
双安商场,作为海淀老城区地区人流量最大的商场,你走在旁边都怕墙上掉瓦片砸脑袋。
海淀黄庄,作为海淀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原区政府驻地,名字起得像个被军阀割据的山头。
你以为的知识分子穿搭:紧身内搭+宽松裤子+大量感风衣和围巾
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穿搭:穿上就行。
图源:小红书博主 @我怎么睡得着的
再补一句,黑的优先。
图源:小红书博主 @睡觉觉
在途经海淀区的地铁里,只要戴个白口罩,你就是时尚弄潮儿。
扣个灰帽子,直接荣膺海淀时尚周刊封面人物。
国宝熊猫如果哪次路过海淀,一定会感到归属感爆棚:
在这里,大家都拍不出彩色照片。
朝阳和海淀最大的区别,就是:
走在朝阳区各大商区,往地上跺一脚,能从周围人脸上震下来三斤粉底。
可在海淀,化个全妆在学校里走路,你只会感觉自己像跨省巡演的小丑。
如果说海淀的年轻人,尚可以高情商地称为“朴实”,那当上了父母的海淀年轻人,则撕下了所有伪装。
毕竟,家长会是年轻爸爸妈妈们的第一个“T台秀”。
小某书上,“家长会穿搭”这一话题有近430万次浏览,在评论区出现最多的言论是:“我这次绝对不能被xx妈妈/爸爸比下去。”
如果能在家长上会祭出一套既力压群芳,又不过分张扬的穿搭,那么此后三年,全班的家长孩子都要高看你一眼,孩子也跟着沾光。
于是,专门针对家长会的穿搭指南们,应运而生:
毗邻海淀的孪生兄妹朝阳区,正是耸立在此种风格最前沿的标杆:
可来到海淀区的家长会盛况…
我不说了,我在小某书上随手一搜的结果,大家自行体会一下:
如果说这种穿搭,是经过思考后的决策,那么其初衷应该是:
怎么穿衣服,才能让我虽然去了,但显得我好像没去。
可以看到从老师到家长,都跟横店45块一天请来的群演似的,好像等会儿开完会,大家就要蹲在一起吃盒饭。
这么低调,是怕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吗?
然而。
就像月球有一面永远无法从地球上观测到一般,藏在海淀区土掉渣外表之下的那个背面,需要你自己开着月球探测小车实地考察后,才能了解:
如果你留心看,就会发现,那些衣着随意的家长们拎着来的,准备接完孩子用来买菜的破布袋儿,上面通常会印着一行小字:
全国第xx届力学大会
国际xx研究大会
全国第xx届xx能论坛……
用三个词概括这一切就是:“深不可测、不敢小觑、不可貌相”。
同样,那些在地铁里锦衣夜行的人们所乘坐的4号线从南向北会依次到达:
北京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党校...…
北京有句老话:
四号线,往北坐,谁先下车谁学渣。
海淀,完美诠释“真人不露相”。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最外面的,是海淀人。
由于遁藏在海淀的世外高人实在太多,以至于该区域时刻弥漫着一种“龙王赘婿”的爽文感:
再不起眼的人,都可能歪嘴一笑,然后抖漏出千万身价。
一位网友自述,出门遛狗时,自家调皮的小狗不小心咬伤了一位“不起眼的大妈”牵着的小土狗。
因为狗太老了,从大妈的穿着上看起来,又像是有些经济困难。
于是这位网友自告奋勇送了小土狗去医院,还承担了医疗费用:他担心大妈没钱给小狗看病,让伤情恶化。
结果,在医院分别并加了微信之后。
“经济有困难的大妈”第二周便出现在了她位于加拿大的大庭院house里过冬。
网友表示:属于是把钱花刀背上了。
如果你在海淀遇见了身穿钓鱼马甲跨着旧电瓶车的老头,更是尤其要小心。
因为那保不齐又是谁家楼上的院长,因为家门口堵车,正在搞绿色出行。
别说不要看不起人,在海淀,连那些灰头土脸的老旧住宅小区你也别看不起。
一个海淀区网友在小区遛狗时,刷到了字节创始人张一鸣重游创业故地的视频,视频里那几栋楼,他怎么看怎么觉得眼熟。
结果他放下手机一抬头,哦,不就是我家对面这破小区吗?
张一鸣梦想开始的地方
后来还有朋友告诉他,因为这个小区离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电影制片厂都不远,贾樟柯也把他的电影工作室安置在这个小区,以方便走动。
海淀区虽然没有普世意义上的时尚,但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市井生活里,也过得津津有味。
网上,对朝阳人和海淀人的消费习惯是这样描述的:
朝阳人每个月挣三千,敢花三万。
海淀人每个月挣三万,只敢花三千。
土生土长的海淀人,多数难以适应纸醉金迷的消费主义生活,在他们的认知里,衣服就是用来穿的,食物就是用来吃的。
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就是用来自己过的,光鲜亮丽地展示给别人看,从来不是他们的刚需。
一个从生下来生活圈就没离开过海淀的朋友这样给我描述:在海淀,吃饭这事儿的天花板,是蹭朋友的大学食堂饭卡。
这么看来,衣食住行都高度浓缩在同一区域的海淀人,好像一帮明明校门大敞,却不愿意离开学校的学生般无忧无虑地栖息着:
不是花花世界不美丽,而是海淀更有性价比。
但要真说海淀区的“土”,其实不能只怪海淀人。
城区的规划,在这种“土味”风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海淀区的城市规划,留给花花绿绿的商业空间其实并不多。
教育、科研,以及配套的家属楼很早就占据了海淀大部分的土地,军队大院和政府机构又细分了剩下的。
建筑外形土,是因为建成较早,二十年前那会儿人们还觉得好看得不行呢,放到现在才略微显出了“年代感”。
而且街区气质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旋律正。
高校机关研究院,门脸儿不得庄重肃穆方方正正?而其余地方,反正都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顺便过一下日子,凑合凑合得了。
时尚想要入侵这样的地界,只能见缝插针,。
海淀区商场翠微百货
可海淀区真的需要商业和高新区。
坐落在区片里的那些机关单位学校,没哪尊佛说请就能请得动。
最后海淀区政府没办法,一咬牙,把自己给挪走了,用来给微软腾讯新浪百度等公司腾地方。
而一挪,成全了中关村西区那一片与海淀区整体调性格格不入的互联网公司群落,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商业。
中关村西区,也算海淀年轻人的朝阳平替了。
有人说:海淀,有种“没被资本污染过的美”。
这种美是乌托邦式的,它安然,坦率,自成一派。
让懒得花心思打扮的年轻人安心在此栖息,毫无时尚包袱。
而无论外面流行什么,在这里都只是过客。因为海淀人从来无需依靠外界反馈来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海淀出生成长生活,就好像被包容在一条暖融融的河流里,它友善,同时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连续性。
不知你否能想象一个围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建起的社区。
里面有电影院、医院、食堂: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生活需求,都能很便宜地满足。而最梦幻的地方,是这里的所有居民都是同事,他们没有利益竞争,没有互相攀比,所有人为之工作和奋斗的目标,都是同样的:把卫星安全地发射到天上去。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海淀给人的感觉。
图源:微博博主@__王逅逅
土,的另一面,就是处处散发着“理性”的光辉。
智慧是一种不会被架空的东西。
因为你踏出的每一步,都出发自前人的肩膀上。
智慧也一直指引着你的方向。
因为你走下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后来者站得更高。
你记得前有古人,你确信后有来者。
这何尝不是一种“海淀式”的安全感呢?
就像从来都是老钱定义老钱风,而轮不到从老钱风衣着去反向筛查老钱。
海淀区的土,也许正是那种来自精神世界丰沛的人们的“文化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