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减少、钱包紧缩!消费回归理性,大陆出现“不买族”(组图)
今年冬天,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巴巴,大陆银行又一轮降息,钱袋子小了,直接反映在购买行动上。陆媒报导,在收入减少或不稳定之下,消费回归理性,许多人收紧钱包,改当「不买族」。
今年双11,许多人选择当「不买族」。图为吉林长春一物流厂区,工作人员使用智慧分货设备进行分货。(图/中新社)
界面新闻报导,今年双11期间,包裹数量增长23%至24%,但总交易额的年增速却仅有2.1%,远低于包裹增速;这不光说明每个包裹的平均单价变低,也说明对于大单的消费,更多人的选择是不买,或转而选择低价商品。
在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里,已经聚集了约37万名「理智鹅」。小组创建于2020年10月,成员们主打「理性消费,物尽其用」,各种购物清单,在这里转变成不买清单。他们是双11的局外人、消费主义逆行者,如今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不买族」。
在选择不买的人群中,不买衣服或许只算得上是入门,进阶玩家即使在双11,也能忍住什么都不买。平日里则能不买就不买,实在不行再找平价替代品。例如仰仗星巴克提神的打工人,改绕道走进瑞幸。
小组中,有人发布「挑战2023年一年不买」贴文,不买的物品涵盖服饰鞋包、奶茶外卖零食、家电等;这一年中,只消耗存货与购买必需品。而许多人不买的理由很简单,「还是存起来更有安全感」。
这些不买族各出奇招,有人使用「等量换算法」,例如「买下来要打几天工」、「能买几斤牛肉啊?」还有人找到代替购买的方法:加入旧物群「以物换物」,群里的大家会互相赠送闲置物品,只需要在群里「许愿」即可。
不买族的背后,最直接指向的正是收入。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在研究居民的消费习惯后发现,居民消费率的高低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是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究竟占了多少比例?第二,则是消费倾向。也就是说,在可支配收入中,人们有多少比例愿意用来消费?
在这两个因素中,收入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消费倾向依赖于收入,如果收入高,并且稳定,对未来有信心,消费倾向自然也就高,反之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