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中年妇女:没事八段锦,有事去寺庙(组图)
《繁花》里那一代女人物欲很强,感觉干啥都很有奔头的样子。现在黄河路火了,好多人去打卡,我好羡慕他们这么有空。我妈小时候的家就在黄河路,我的外公在黄河路上开了一家酒店,那时没有那么多老板娘,也没那么卷,苏北老板手拉手,辣块妈妈一道走。
不过呢,我还真有点羡慕那种有滋有味的日子了......现在的魔都遍地是消费主义的沃土,可是我,身为一个中年妇女,好像已经没有什么想出门消费的欲望,不到万不得已,真不如在家呆着。
前几天我的朋友说:“年底了出来走动走动”,我们俩想了半天不知道去哪里走动,最后她提议:“去玉佛寺”。
后来我们真去玉佛寺了,那天明明是个工作日,里面真的叫一个闹忙,我怀疑上海有一半的中年老母都在里面啊,不知道是不是有啥活动。问了一个常年驻扎见多识广的阿姨,她说:
“期末考试了呀!”
难怪,难怪。
上海的香火胜地有不少,其中有的寺庙进门就是好几十,连城隍庙都有10块请香钱,但是玉佛寺门票都不要的。朋友总说玉佛寺和她“最有缘”,我觉得也是,就凭免费这一点,和谁没有缘啊。
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魔都,中年老母最容易的成功就是「支付成功」,想轻松榨出这个群体的剩余价值何其容易。然而即使在这种环境氛围下,我们出趟门都能实现一分钱不花,还满满的精神收获。
再狠也狠不过不想再当柳条型绿叶菜的中年老母。
前些天我在群里问了大家:“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们周末想怎么过”,答案七拼八凑之后,凑出一本「清心寡欲反消费主义中年老母亲生活指南」——
上午《走近道教》,下午《八段锦启蒙》,晚上《心理入门》,睡前《冥想训练》。
在真的不知道“去哪里消费”以及“消费什么才能让自己开心”的情况下,消费“精神境界”也许是最划算的。
这个八段锦也不知道怎么火的,现在真是中年老母的功德箱。
前阵子我和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在新天地偶遇,稍微寒暄了几句,时间不多,即将起身告别的时候,她突然说:“对了,我给你个好东西!”
然后她拿出手机,说:“我发给你一个八段锦教程,你跟着练,一定要练哦!”
我不知道这个教程的含金量,但从她真切的眼神和边走边反复让我“好好看好好练”的叮嘱中可以品出:这东西,它肯定不一般。
我就意识到:现在的中年妇女,已经到了送礼都不花钱的境界了,主打一个“我是为你好”,开始有“妈味”了。
俗话说钱要花在刀刃儿上,我自认我不是刀刃儿,我家刀刃儿就是儿子,但他好像也没啥需要消费的地方。
每天就是两点一线,作业都做不过来,周末也是没多少闲工夫,就算有空也顶多下楼打个球,河边跑个步,倒个垃圾......他爹还能陪他一起到老年活动中心去玩玩器械......
离家都不到300米,重点是,没有一个需要花钱。
假期的时候我问儿子“要不要出去看电影”,他说“不要”;我问“要不要去周边泡个酒店民宿”,他说“不要”;我问他“要不要再来两套练习卷”,他也说“不要”。
这也不要,那也不要,我想为他一掷千金都没什么渠道。
其实听到他说“不要”的时候,我也在暗自窃喜。以前带娃东跑西颠到处乱花钱你以为我乐意啊,还不是怕孩子在家嫌烦。要是让我自己选,我才不出门呢。
所以每次儿子说“不要”的时候,我嘴上说“你怎么这么宅呢”,心里在说“不愧是我的好大儿”。
元旦时和朋友聊天,也听到了这样一句话:身边的人最近都在哭穷,说日子不好过,但仔细一盘发现,其实花钱的机会比以前还少。
我们小区里,好多车都被穿上了车衣,停在那一动不动,车顶上是厚厚的落叶雨水和灰尘,看起来像一盘过期的咖喱沙拉。它们的主人也不用它们了,估计都和我差不多,没地方去,就算出去也不想开车。
也不知道是因为不想出门所以花钱的地方少了,还是能花钱的地方少所以不想出门了。
若干年前那些习惯了投资孩子的老母亲们,如今分为了两路:一路投资项目骤减,只能寻求更昂贵的隐蔽项目,支出近乎翻倍,于是在其他项目上就没啥消费欲望了;另一路投资项目骤减,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可投,同样也就没啥消费欲望了。
我想到了《百年孤独》里那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圣诞节不吃大餐了,元旦不呼朋唤友了,各种假期不想远游了,偶尔出去吃喝玩乐一下也不做冲头了,碰上个所谓新鲜消费项目也不愿意先当冤种了。
反正就一低欲望妇女,你们爱咋咋地。
我身边有一个二娃老母,以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给两个孩子报满了各种班,现在这笔开支因double kill而节流下来了,不是她不报了,是那些班没了。
她说以前大儿子上课的地方现在是一家美容院,以前小女儿上课的地方现在成了中医推拿。
中年妇女们以前去菜场买个五花肉砍价省出个两三块都能高兴一整天,现在呢,无处花钱省出十来万毫无快感。
唯独把时间用在精神追求上,至少有一种自己支配自己的掌控感,这感觉消除了很多duck不必的焦虑,整个人精神多了,这就是省流中年妇女,还顺便节能减排呢。
北蔡著名铁饼爱好者十三姐夫曾告诉我,他的偶像约翰列侬说过:“衡量自己年龄的标准在于朋友,而不是岁数。”
我觉得阿侬说得可太对了,我以前从来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年龄,直到有一天我被朋友带着,驱车近30公里,去一个叫庆云寺的寺庙进行交流访问(烧香)。那时中环快速路还没有修好,在一条叫做龙东大道的正在施工中的路上一边堵车一边欣赏着尘土飞扬。朋友是懂营销的,她说“上一次去烧香后,到现在公司还没倒闭”,我的同理心开始变得炙热,并继续在堵车和尘土飞扬的路上想吐。那一刻我还不是很通透,我问自己:“我的天,我到底在干嘛?”
后来,一路的搅拌车卷带着尘土渐渐驶离,那座寺庙近在咫尺,眼前逐渐显现出另一束烟尘在香炉里缓缓升空,我仿佛看到朋友的公司又能再撑一年,或许,说不定,有可能,我也能沾点好运?
那一刻我明白了约翰列侬是学过社会心理学的——年龄的定义,真的就是在于朋友。当你身边的那些曾经因为染了紫色头发、穿了包臀裤子而跟父母面红耳赤,并偷偷嘲讽过自己的妈妈在房门上挂过幸运符的朋友们,如今一个个穿着平底鞋,拎着粗麻帆布包,带着自己的同龄人,白天虔诚地走进一个又一个寺庙,晚上分享给你一堆养生小诀窍......
你就知道,自己也和他们一样,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