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杀妻案引家暴话题,35岁华裔女精英化浓妆遮掩伤痕(组图)
日前发生的矽谷华裔谷歌工程师陈立人涉嫌家暴杀害妻子于轩一案,震惊华人社区,也引发人们对家暴的深层思考。
美国华裔精神健康联盟(MHACC)负责人彭一玲(Elaine Peng)3日表示,曾帮助一名华人女性走出家暴案,家暴的先生虽是企业家,但私下却是暴躁的人,每次家暴后,这位女士都用厚重的粉底遮盖脸上的淤青和心里的伤痕。这也是许多家暴故事的缩影,困境更突显了美国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华人打破沉默、寻求帮助的必要性。
矽谷的谷歌华人工程师陈立人涉嫌家暴杀害妻子于轩一案震惊华人社区。(翻摄自领英)
根据世界人口调查数据,美国约有28%到40%家庭可能经历过家暴,尤其华裔社区因为文化污名、传统观念、面子问题等,许多人选择沉默,让问题更复杂。
矽谷的谷歌华人工程师陈立人涉嫌家暴杀害妻子于轩一案震惊华人社区。(翻摄自领英)
彭一玲说,曾帮助一个35岁华人女性Jenny(化名),她表面是位成功的职场精英,拥有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家门背后,却是家暴受害者。彭一玲说,Jenny的先生是位在社区受人尊敬的企业家,私下却是暴躁的施暴者,每次家暴发生后,Jenny都用厚重的粉底遮盖起脸和身体的淤青,她深受抑郁和焦虑困扰,却碍于面子不敢寻求帮助。尽管Jenny在职业上取得了成功,但自尊心却渐渐被家暴摧毁,她感到孤独和无助,常借用处方药来暂时逃避痛苦的现实。
彭一玲说,家暴的伤害远不止肉体之痛,它更深刻地侵袭著受害者的心灵,Jenny的故事是许多受家暴影响的人的缩影。许多受害者后来更得到创伤后压力症(PTSD)、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阴影笼罩。
那些原本就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更容易受到家暴的打击。彭一玲分析,社会孤立、经济依赖和缺乏支持系统,使她们更加脆弱,为了应对内心的痛苦,一些受害者可能采取不健康的应对机制,如药物依赖或与外界隔离;文化中的羞耻感,常常成为受害者寻求帮助的障碍,对报复的恐惧、担心不被理解或相信,更加剧了她们的沉默和困惑。
美国华裔精神健康联盟负责人彭一玲分析家暴案。(记者刘先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