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吹上天的德国,怎么就成了“欧洲病夫”?(组图)
提到德国,你想起了什么?
强大的工业、奔驰宝马、高端制造、足球,还有一度被媒体神化的“德国模式”?
这个曾经被吹上天的国家,最近出了些问题。2023年,德国GDP下降0.3%,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没错,比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还差。
去年四季度,德国经济萎缩0.3%之后,今年一季度经济可能再次下滑。连续两个季度GDP下降,就陷入技术性衰退了。今年IMF和世行对德国的经济预期也比较悲观,甚至某知名杂志直接将德国称为“欧洲病夫”!
曾经的欧洲经济引擎、制造业模式被很多国家学习的德国,到底怎么了?
制造业强国的背后:脆弱的“皮包国”
德国,当然是制造业强国。但在强大的外表下,德国也是一个脆弱的“皮包国家”,各种“外包”,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安全和国防上,德国“外包”给了美国,是美国和美国主导的“北约”为德国提供了实际的安全保障。
能源上,德国“外包”给了俄罗斯。俄乌战争前,俄罗斯廉价天然气占了德国能源的55%。也是靠廉价能源,德国的制造业才进一步降低成本,在全球市场更有竞争力,赚取更多利润。
经济上,德国“外包”给了中国。虽然有点夸张,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德国制造业巨头们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大众汽车巅峰时期的销量,有一半来自中国。还有巴斯夫、拜耳、西门子等一众德国大公司,以及德国的经济支柱——中小企业(Mittelstand),基本都在中国找到了广阔的市场,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东风,赚得盆满钵满。
再加上德国一直以来的“工匠精神”、创新研发能力、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有效的通胀控制等因素,德国在过去20多年,一直是欧洲经济火车头。
但是,俄乌战争打响,也让强大的德国,显出了脆弱的一面。
这场战争最大的输家,除了乌克兰,就是德国了。由于安全外包给了美国和北约,离德国并不遥远的乌克兰成了战场,德国也骑虎难下,不得不跟着北约一起,“支援”乌克兰。
俄乌打起来之后,依靠工业立国的德国,支柱产业偏偏都是能源消耗大户,比如汽车、化工、精密仪器。没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德国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下降。
连通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北溪2号(Nord Stream 2)天然气管道,又被众所周知的背后力量给炸了,德国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通胀飙涨,压缩了居民消费,德国经济进一步失速。
北溪二号管道被炸
与此同时,原本需要进口德国高端工业制成品的中国,也逐渐成了德国的“竞争者”。随着我国在许多领域,比如汽车、盾构机、工业机床等领域实现突破,许多德国工业品迎来了我国产业的强有力挑战,双方的互补关系逐渐成了竞争关系。
就拿大众汽车来说,它在中国的销量已从第一跌到第二,落后比亚迪。在电动车赛道,德国车企整体起步晚了,而且在电动车软件上,与中国企业差距更大,正在逐步失去竞争力。
大众市占率被比亚迪超越
这样一来:
德国安全的外包商——北约,将德国绑进了俄乌战场;
德国能源的外包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鸡飞蛋打;
制造业和外贸的伙伴——中国,对德国工业品的需求下降;且红海危机,也让德国外贸受阻。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让这个欧洲经济巨人陷入经济增长停滞。
经济衰退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但这还不是全部。德国陷入经济衰退的背后,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
德国可谓是“成也制造业,败也制造业”。要知道,德国目前的产业分布,基本还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传统工业层面。即便是工业细分门类上做得再高端,传统工业也终究也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过于依赖传统工业,不跟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脚步,哪怕不出现安全、能源、出口这些问题,德国经济早晚都会失速。
世界经济的发展,早已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德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强,但在数字化、信息化、汽车新能源转型等方面,德国却面临挑战。
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德国的“新质生产力”没跟上。
想一想,你知道德国在互联网、高科技方面,有哪些知名企业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想破脑袋,也很难找出一家。真正全球出名的,可能也只有ERP软件公司SAP一家了,其它的公司基本上都很小。
德国在互联网、IT等新兴行业上发展相对缓慢,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首先,是文化和市场差异造成的。欧盟是由27个国家组成的单一市场,各国语言、文化和消费习惯差异较大。互联网公司进入欧盟不同国家市场,要做大量本地化工作,很难形成互联网经济所需要的“网络效应”。而美国和英语国家、中国都拥有10亿级别以上的单一语言的统一市场,对于需要巨大用户池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能将网络效应最大化。所以全球互联网巨头,基本来自美国和中国,欧洲几乎没有。
“碎片化”的欧洲国家市场
其次,是人力成本,不光是工资,还包括招聘和福利成本。德国劳动法对解雇员工有严格限制,这让招聘和“优化”都喜欢“大开大合”的互联网公司,在进军德国和欧洲市场时更加谨慎。你敢让员工“毕业”?德国法律搞死你!
接下来,是缺乏创业文化和土壤。德国传统制造业强大,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稳固。比起前途难料的创业,年轻人普遍认为进入大公司打工更有吸引力。而且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经历了史诗级通胀,百姓苦不堪言。这让德国对于金融游戏和债务十分厌恶,形成了风险规避和财务保守主义的基因。
魏玛共和国大通胀:纸币当做积木
而新兴行业往往需要“画饼”、讲故事、风投、“烧钱”,这些骚操作在崇尚实业的德国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而且,德国官僚体系繁杂,要开一家公司,有很多行政手续要办,几个月才能走完所有流程。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估计没几个创业者有这种耐心在德国创业。
第四个因素,是支付习惯难改。德国人的保守,还体现在支付习惯上。现金支付普遍,信用卡的普及率仍然不高,移动支付就更难了,电商也就没什么发展土壤。
再就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德国在高速宽带网的部署滞后,光纤网络覆盖率低,低速铜缆仍占较大比例,限制了高速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最后,不得不提德国对数据和隐私保护的传统。德国和欧盟对数据保护和隐私的重视程度极高,对于数据收集比较普遍的互联网行业,这种传统并不友好。
对隐私保护的严苛,与德国的历史记忆有关。纳粹时期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Gestapo)和前东德的“斯塔西”(Stasi),都对德国民众进行了无孔不入的监视和个人信息收集,给德国社会留下创伤。因此,德国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格外重视,德国和欧盟也推出了十分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条例。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德国新兴行业发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然而,导致德国失速的结构性问题,还不止产业层面。德国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低的问题。
德国人口平均年龄47岁,中国是39岁,印度29岁。这也直接导致就业市场劳动力短缺。
年轻人少了,意味着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年轻劳动力出现断层。另一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很完善,但目前成熟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普遍停留在传统工业层面,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教育方面,德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不足,影响了新兴产业人才的供应。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也让德国高福利的财政制度面临挑战。
十年前中东难民危机爆发时,默克尔曾打算引入移民,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事实证明,食不果腹、缺乏技能的中东难民,根本无法填补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口,反而制造了更多社会问题。
这也让德国社会进一步撕裂,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结构性问题凸显,那就是政治碎片化和政治极右翼化。
高通胀、就业市场缺口和移民问题进一步发酵,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趁机崛起,将矛头直指非法移民、欧盟自由贸易等,成为德国支持率第二的政党,达到20%。
这是什么概念?德国第一大政党,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CDU/CSU)支持率为25%,只比德国选择党高5个百分点,分分钟都可能被后者取代,德国政治更加碎片化。
如果情势继续恶化,德国选择党很可能凭少数人的支持,就能在碎片化的政治环境中,轻松赢得选举,让政治风向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