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中全会:习近平眼中中国面临的内外挑战(组图)
本文转载自香港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决策层的问题意识,往往会深刻影响国家发展。7月21日,新华社公布刚闭幕不久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习近平关于决定内容的情况说明。通过阅读习近平的情况说明,可以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考虑及其背后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在情况说明中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之于中国发展大局的历史性意义,他认为无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还是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都是改革开放。正因这样,面对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根本之路「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那么,在「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形势?从习近平的情况说明中,可以看出他眼中的中国面临内外两个层面的挑战。在对内层面,习近平认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其实是延续十九大报告所定义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政治逻辑。
美国打压华为公司的事件说明科技自强的重要性与中国核心技术的短板。(Getty)
习近平列举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这里提及的问题指向的是长期以来的痛点,很有针对性。
具体而言,「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所亟需解决的困境。政府和市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关键在于让各自在合适的范围内各司其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是怎么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巧妙结合的难点。
「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既是中国不能不直面的现实国情,又是中国推行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部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是近些年来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关乎社会主义底色。
共同富裕是从邓小平时代到习近平时代,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资料图片)
在对外层面,习近平表示:「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近年来,无论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的全球范围内的合纵连横,还是俄乌战争、以哈冲突所揭示的世界秩序的不稳定性,抑或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都说明今后一段时间世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把做好自己的事视为应对内外挑战的基石。2022年6月《人民日报》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一文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立足点在于走好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的强大实力……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不可能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同样道理,习近平在说明中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可解决偏向内部挑战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能应对偏向外部层面的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这样的问题意识是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必要前提。
本文转载自香港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