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痛、上肢痛...铂桐医疗为您解答造成乳腺癌疼痛的4大原因
3.8号晚19:00,铂桐医疗举办了“粉红力量,与汝同行——乳腺癌疼痛知多少”公益直播,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王杰军教授受邀讲解乳腺癌疼痛这一话题,直播具体内容如下:
一、 手术后刀口疼痛
所有接受乳腺癌手术的女性中,几乎有一半会出现持续性术后疼痛,大约四分之一的女性会出现中到重度的持续性术后疼痛;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会引起较高疼痛生率。未来应该探索保留神经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研究能否减少乳腺癌手术后的持续性疼痛。
做完乳腺癌手术,由于产生了伤口所以会有疼痛感是很正常的。而且手术会牵连到人体其他身体部位的神经,比如会出现腋窝的静脉被结扎情况,这就会导致血液无法顺畅的完成回流,那么这些原因都有可能会引发患者在做完乳腺癌手术后出现疼痛症状。而如果疼痛发作频繁或者疼痛症状较严重都会大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那么怎样能够缓解乳腺癌术后引发的疼痛问题呢?
1、乳腺癌手术后要做好伤口护理。因为乳腺癌手术大部分是指乳房切除手术,因此手术完成后,患处会有比较大的伤口,所以要想做好术后护理,就一定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密切关注。要保持患处的干净清爽,这样才能减少伤口感染的情况出现,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过早揭开纱布,避免拉扯到伤口神经,导致伤口恶化难愈合。
2、如果患者在做完手术后时常会有手术部位疼痛症状,那么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止痛办法来缓解疼痛症状。具体做法包括有用适当的力度来按摩手术周围部位,从而放松神经,缓解疼痛;也可以涂抹一些外敷的清凉止痛药,来达到止痛效果;当然最常见的止痛办法就是用温度适中的热水袋、热毛巾敷在疼痛部位,这种局部热敷方式能够止痛。
但如果是伤口感染或者肿瘤复发引起的疼痛,那情况就严重得多了。因此患者一定要更加关注自身病情,一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至医院就诊,咨询主治医生,及时解决问题。
二、 放疗后上肢痛
乳腺癌放疗后疼痛的发生率很低,发生率约为0.5-5%,主要为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同侧上臂和肩部的疼痛、麻木、针刺感和上肢无力,可在放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发生,主要与放疗剂量以及是否联合化疗有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神经因子、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相关药物,或者联合局部皮肤保护剂,减轻上肢疼痛的症状。其次,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出现了淋巴转移或者骨转移。
三、 用药(芳香化酶抑制剂)后产生疼痛
AI是aromatase inhibitor的缩写,中文名称叫“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在人体内,能够催化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主要来源。顾名思义,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芳香化酶的功能,减少转化而来的雌激素,进一步降低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
那么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女性体内有的应该是雌激素,怎么会有雄激素呢?事实上,女性体内还真的拥有少量的雄激素,并且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女性体内的雄激素绝大多数是由肾上腺分泌的。绝经后的女性,卵巢逐渐失去产生雌激素的功能,雄激素可以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变为雌激素,从而成为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的主要来源。
大多数的乳腺癌是依赖雌激素的,其发生和发展与雌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了解了雌激素的产生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采用芳香化酶的抑制剂可以抑制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生成,降低血液中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芳香化酶抑制剂也就是所谓的“AI类药物”。目前常用的AI类药物有依西美坦(阿诺新)、来曲唑(弗隆)、阿那曲唑(瑞宁得)等。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也有研究显示,AI类药物如依西美坦联合卵巢功能抑制的疗效优于单用他莫昔芬,且优于卵巢功能抑制联合他莫昔芬。
讲到这里,大家对AI类药物应该具有一定了解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讲述AI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果您或者家人、朋友有在服用AI类药物的话,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潜在的风险。
AI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肌肉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等。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关节痛(AIA)的发生率为49%,其中83%的人群在服药后6个月内发生。
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首先应定期评估和监测疼痛症状,对于正在接受AIs辅助治疗的绝境后妇女,应该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
目前,关节痛和关节炎的治疗策略大部分相同。许多非药物性或药物性方法可用于治疗关节痛,但未证实有令人满意的效果。非药物方法包括减重、抵抗训练、理疗或针灸治疗等。药物治疗可选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NSAIDs)和西乐葆等COX-2抑制剂,但由于其胃肠道、心脏及肾脏潜在的不良反应,不宜长期使用。而氨基葡萄糖未证实有效,甲基水杨酸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当严重的关节痛对现有的治疗无效时,可能要将AI转换为其它内分泌药物,如他莫昔芬。但尚无临床研究证实这种转换的有效性。对于化疗、AIs等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质丢失,应根据骨质密度(BMD)T-评分来提供非药物性及药物治疗。当BMD评分﹤-1.0时,提供生活方式的指导;BMD评分-1.0~ -2.5时可考虑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当BMD评分﹥- 2.5时则给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方法包括:体重承受练习、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等。药物性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双膦酸盐类药物。
尽管研究结果尚不充分,仍然普遍推荐接受辅助性内分泌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以将骨质丢失降至最低程度。因为多数伴有肌肉骨骼症状的乳腺癌患者,其维生素D水平较低。而维生素D可以调节成骨细胞内芳香化酶的表达,是维持骨质密度(BMD)的必需物质。
骨质疏松会导致腰背疼痛、容易骨折。不仅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药物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乳房切除之后也会造成骨质疏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治疗乳腺癌的同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病人骨质丢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首先,病人得”防患于未然”,适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合理加强运动;其次,要做到"知己知彼”,多做骨密度测定,这样就能为乳腺癌治疗导致的骨量流失速度作出大致的估计,以利于制订治疗方案;最后,须"对症下药",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程度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必要时可以使用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或双麟酸盐来阻止骨量流失。此外,双麟酸盐还能有效阻止乳腺癌病人发生骨转移,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四、 转移痛(骨转移)
在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的发生率为65-75%,在远处转移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的首发症状,骨转移患者疼痛发生率>80%,有的病灶虽很小,但早期即会出现疼痛。
乳腺癌骨转移是指乳腺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骨骼,骨转移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及长骨,亦可出现在肩胛骨、颅骨等部位,主要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碱性磷酸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在骨转移的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随着病变的发展,转移瘤部位表现为局部疼痛,疼痛后引起相应病理性改变,可引起局部神经痛,同时可出现感觉系统功能变差。部分患者疼痛后,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胃纳差、大便干燥等。在骨转移的晚期,癌细胞在骨骼局部生长造成骨破坏,侵犯骨膜,形成病理性骨折产生剧烈持续性疼痛。出现病理性骨折严重的患者可影响到神经功能,比如压迫脊髓出现下肢感觉障碍及运动异常,严重者会造成截瘫,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铂桐医疗提醒大家:很多时候癌症的可怕不仅在于它对生命的终结,更在于它将给患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很多癌症患者有勇气面对死神的降临,却无法承受癌症所带来的剧痛。所幸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疼痛科医生的出现能够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控制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为此,铂桐疼痛中心呼吁正在忍受癌痛煎熬的患者,一定要及早就医,远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