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惧怕“喀秋莎”火箭炮?传说并不准确 恐怖死神另有其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带有传奇色彩的光环。
事实上,在战争初期,德军并不是很惧怕这种新式武器。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仅仅生产出7辆“喀秋莎”,只装备了一个连,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战斗力。所以,当时的“喀秋莎”火箭炮不可能对德军造成多少心理压力。要想打出德军的心理阴影,苏军只能集中所有的“喀秋莎”火箭炮突袭德军的部队集结地,但当时苏军正处于全线撤退的过程中,想要达成这样的效果相当困难。
曾在德军第110步兵师服役的别泽特回忆说,他曾经遇到过“喀秋莎”的炮击,但是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武器的射击精度不高,不会引起士兵的恐慌,而且“喀秋莎”的数量太少,德军部队很少见到它。
在战争初期,苏军也没有给予“喀秋莎”足够的重视,在使用中并没有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少量“喀秋莎”偷袭式的炮击不但没有造成德军多少损失,也没有产生预期的威慑效果。
1941年秋,在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当时,苏联军队高层发布了一项命令,只允许同时使用12辆“喀秋莎”火箭炮向敌人开火。一辆“喀秋莎”发射16枚火箭弹,12辆“喀秋莎”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192枚火箭弹,如此猛烈密集的炮火能够覆盖相当广阔的区域,给德军造成惨重的损失。
1943年,苏联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美国和英国提供的大量卡车,因此解决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底盘问题。苏军终于可以获得大量火箭炮,总数达到了864辆,甚至组建了专门的火箭炮师。火箭炮师的一次齐射就可以向德军阵地发射多达3500枚火箭弹。从那时起,德军对大量集中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德军战俘的供词证实了“喀秋莎”的巨大威力,以及它对德军士气的影响:“这就像一场炽热的暴风,让10千米范围内的大片区域变成血腥的地狱。坦克像气球一样被抛到天空,履带被扯断飞到另一边。士兵残缺不全的尸体、钢铁碎片和土块,这一切都飞了起来。”
纳粹德军还无法进行还击,因为“喀秋莎”完成齐射之后,立刻会转移到另一个阵地。实战表明,无论是敌机还是火炮,都无法找到这些火箭炮。准确地说,纳粹德军并不是害怕“喀秋莎”本身,而是发射300mm和310mm火箭弹的“瓦纽莎”和“安德留莎”大口径火箭炮,这些火箭弹的威力比132mm的“喀秋莎”要大很多倍。
德军士兵开始将苏军的火箭炮称为“上帝之怒”,看到惊人破坏效果的德军,也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冲击。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德军得知苏军带来了“喀秋莎”准备进攻时,他们没有经过任何战斗就主动撤离了一线阵地。
德军第106步兵师的一名士兵说:“苏军火箭炮的破坏效果并不可怕,但它给士兵的心理造成了更明显的影响。当大量火箭弹一齐飞向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这让整个部队的士气低落。在顿涅茨克的战斗中,苏军火箭炮几乎没有打到德军的阵地,也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另一名德军士兵回忆说:“11月底,苏军坦克部队开始绕过我们的防线,从侧翼和后方同时发起进攻。所有人都开始惊慌失措,向后方逃跑。我们穿过草原和森林,向苏罗维基诺方向跑了60千米。上午11时,苏军开始用火箭炮袭击我们的阵地,于是我们又开始逃跑。”
从战场记录和战俘供词可以知道,“喀秋莎”给德军造成沉重心理压力的说法并不准确。首先,在莫斯科保卫战集中使用“喀秋莎”之前,德军基本上无视其存在。其次,德军惧怕的并非“喀秋莎”,而是口径超过300mm的“瓦纽莎”和“安德留莎”。毕竟“喀秋莎”132mm火箭弹的杀伤效果,与苏军大口径火炮接近,但300mm火箭弹的威力非常惊人,足以击溃德军士兵的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