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8日 21.3°C-24.1°C
澳元 : 人民币=4.7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国多地连续暴雨,蚯蚓尸体随处可见!种群数量会降低吗?

2024-08-31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024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连续遭受暴雨袭击,幸而抢险救灾措施落实到位,将损失降到最低,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伴随着降雨的到来,常有许多蚯蚓从土壤中爬出。雨过天晴后,蚯蚓被淹、被晒的尸体随处可见,鸟儿和其它以蚯蚓为食的动物也可以饱餐一顿。那么,蚯蚓的种群数量会不会因此降低呢?

蚯蚓。图片来源:Pixabay

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

明明暗处才是蚯蚓们的乐土,它们主动钻出来,是在"自寻死路"吗?

答案是否定的,蚯蚓主动钻出地面有以下3个主要原因:

1

寻找新的资源

蚯蚓通过皮肤呼吸,这就需要其生存环境达到较高湿度。而当蚯蚓赖以生存的某个区域若存在种群数量过多、生存资源变少等因素,就会使该区域变得不再适合它们生存,部分蚯蚓就会在夜间趁着地面相对安全和潮湿钻出,寻找新的适居地。

2

进行繁殖活动

蚯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多在春秋两季进行繁殖活动,为了帮后代找到优质的基因来源,大量蚯蚓会在繁殖季钻出地面,展开“相亲”行为。

3

逃离不利环境

很多农药(如多菌灵)对蚯蚓具有强效杀害作用,长久的干旱会使土壤干燥板结,水浸会使栖息地变得缺氧,此类物理或化学因素会导致栖息地不再宜居,这也会迫使蚯蚓钻出地面。

蚯蚓会被雨水淹死吗?

蚯蚓常常栖息在富含有机废物的土壤和有机物堆中,对光照非常敏感,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钻出,比如,强降雨会使蚯蚓赖以生存的环境湿度急剧增加,甚至生存地被积水淹没,导致蚯蚓的生存环境迅速变得不再适宜。

而蚯蚓应对水浸胁迫的策略至少包含两种,第一种策略是“逃跑”,采用这一策略的蚯蚓主要是水浸耐受性低的种类,它们会从积水环境中爬出,寻找相对干燥的场所。

第二种策略是“忍耐”,采用这一策略的蚯蚓主要是水浸耐受性高的种类,它们耗氧量低,能够在较低浓度的氧气条件下生存,并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很长时间,不会在大雨后钻出来。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增雨对蚯蚓数量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蚯蚓家族如何维持“强盛”?

1

断体重生的特殊“魔法”

我们从小就熟知,蚯蚓有断体重生的奇特本领。当一条蚯蚓被切成两段时,伤口会愈合,长成两条蚯蚓。

有学者做过相关实验,用18种不同的切法对蚯蚓进行切断观察。结果显示,无论是掐头还是去尾,蚯蚓都有机会活下来,存活率主要受剩余体节数量的影响,体节数越多存活率越高,但测试个体很难恢复到完全健康完整的状态。

蚯蚓截肢实验(i)切除蚯蚓前端(a);(ii)切除蚯蚓前端和后端(b);(iii)切除蚯蚓后端(c)。共截肢、检验18种不同类型的蚯蚓剩余体节数量对其再生率的影响。图片来源:文献:Xiao et al., 2011

2

强大的繁殖能力

蚯蚓的繁殖能力也不容小觑,它们的繁殖方式非常奇特。蚯蚓雌雄同体,但需要异体受精。当两条成体蚯蚓相遇后,会反方向紧紧靠拢对方,将各自的雌孔紧贴对方的精囊孔,互相交换精子,完成受精过程。当生殖活动结束后,两条蚯蚓都会怀孕,并产下蚓茧/卵。

蚯蚓繁殖过程。图片来源:Follow the worms,作者Christopher Cudworth

研究结果显示,当条件适宜时,蚯蚓可在28天内产卵约5.5颗,而每颗卵可孵化出1条-7条小蚯蚓,也就是说,每条蚯蚓有1个月繁殖35条小蚯蚓的潜力,是高产物种了。

结语

蚯蚓被认为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有着疏松土壤、分解有机废物、促进养分循环等重要作用。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被蚯蚓的强大能量和生态作用所折服,曾评价“蚯蚓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物种”。

小小的蚯蚓,默默无闻的躲在暗处,平时安安静静“蛄蛹”着,偶尔冒头看看外面的世界。看似弱小的它们,却有着我们远不了解的顽强力量,作为深谙“R策略(以量取胜)”的生存者,蚯蚓无声无息的“繁盛”为我们的生存环境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大家下次在路边遇到它们钻出来溜达时,小心别踩到它哦!

参考文献

[1]刘雪兰,阎佩佩,李霞,等.环境温度·饵料湿度和饵料酸碱度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07):90-92.

[2]申智锋.鸡公山蚯蚓群落对模拟氮沉降和增雨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D].河南大学,2019.

[3]Chuang S C, Chen J H. Role of diurnal rhythm of oxygen consumption in emergence from soil at night after heavy rain by earthworms[J]. Invertebrate Biology, 2008, 127(1): 80-86.

[4]Christensen O M, Mather J G. Pesticide-induced surface migration by lumbricid earthworms in grassland: life-stage and species differenc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04, 57(1): 89-99.

[5]Edwards C A, Bohlen P J. 1995.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s. Springer, New York, NY, USA.

[6]Ellis S R, Hodson M E, Wege P. Determining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patterns and carbendazim on the surface activity of the earthworm Lumbricus terrestri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10, 29(8): 1821-1827.

[7]Johnston A S A, Sibly R M, Thorbek P. Forecasting tillage and soil warming effects on earthworm popul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8, 55(3): 1498-1509.

[8]Mather J G, Christensen O. Surface migration of earthworms in grassland[J]. 1992.

[9]Xiao N, Ge F, Edwards C A. The regeneration capacity of an earthworm, Eisenia fetida, in relation to the site of amputation along the bod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4): 197-204.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姬俏俏 农学博士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董娜娜

审校丨徐来 林林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