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7日 19.1°C-20.8°C
澳元 : 人民币=4.6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别再盯着冬奥会上的华二代不放了,和身份认同有什么关系?(组图)

2022-02-17 来源: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这些天关于2022冬奥中华人孩子运动员的一些议题至今冷不下来。看着各种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微信群里针尖对麦芒的争论,忍不住又有了我也有话要说的冲动。

别再盯着冬奥会上的华二代不放了,和身份认同有什么关系?(组图) - 1
kremlin.ru, CC BY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争论最多的大概就是华人孩子在冬奥上的表现,以及华人,特别是华二代的身份认同问题。这类问题当然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今天码字,只希望能够提供一点独特的声音,也许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视角。

运动员代表非出生国参加比赛不是新鲜事,而且与身份认同无关

这个问题我几天前曾写过一文参与讨论,可惜被删了。因为至今还没在别处读到类似的观点,这里简单复述一下。(有兴趣的可以用这个链接看原文:https://www.caus.com/detail/46656。)

运动员代表非出生国参加国际比赛不是新鲜事,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因为自身技术水平在出生国无法获得参加奥运的资格,有的是为了经济利益,有的是因为自己国家遭遇战争所以去别国寻找更好的条件和机会,有的是因为他们结婚并移民到其他国家。当然也不排除为了经济利益的原因。

究其目的,以上做法只是运动员在寻找最大可能夺冠或获利的途径,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不仅与政治无关,与身份认同也真没什么关系。这次代表中国比赛的不仅有美国的华二代,还有美国的白人运动员。要说他们把自己看成中国人岂不是在闹笑话吗?

只要不违法,无论运动员怎样选择都无可厚非。有人把为哪个国家参赛连上一些高大上的目标。我觉得除非谁死心塌地、再无他念地成为某国的臣民,这种话听听就好,千万被当真。

至于说到吃亏占便宜,任何一个运动员更换国籍,都会有吃亏的一方和占便宜的一方。但总的来说,作为强国又是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各方面都占尽先机。看看这次冬奥会上有多少华人面孔在代表美国队比赛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是国情决定的,各方面都如此,不仅仅是体育运动。

运动员如此的互换是一个有利于提高运动水平的方式,大家还应该抱以正确心态,大气一点。狐狸台(Fox News)那样大肆攻击一个18岁孩子的做法不可取。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个事情成为煽动族裔之间仇恨的新燃料。美国现在亚裔仇恨情绪已经很严重了,我们所有人,包括谷爱凌(Eileen Gu),都是受害者,千万不能被某些不怀好心的人当枪使。

别再盯着冬奥会上的华二代不放了,和身份认同有什么关系?(组图) - 2

看上图这个被援引的推文特别强调陈巍(Nathan Chen)证明了我们美国华人也是忠于美国的就引来了争议。这个反驳的推就说得特别好,我们就是美国人,不需要再证明什么。将ABC(指出生于美国的华裔)特别看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基本上都表现出了一个大国、强国的宽容和大度,否则美国还怎么能继续吸引人才。

不要害怕被“代表”了,所有的存在都是正常

有人不喜欢谷爱凌的个性,担心她的形象让人以为海外华人都是这样的。

不管这些人对谷爱凌的评价是否公平,这样的担心多余了。第一,作为移民国家,美国人还是相当理解、宽容的,中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二,全世界都看见了,华二代里有谷爱凌,也有陈巍,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在赛场内,也在赛场外。千人千样,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是如此。谁能够代表所有呢?

再看看我们华一代,或者是年纪比较大的我也不知道算是哪一代的,不也是千人千样吗?要说谷爱凌有争议,邓文迪引发的争议小了吗?她是我们的一个“代表”,但她也不能代表我们所有。

在美华人中,有人捐款捐物做义工服务社会,也有人为了多拿几份免费救助餐,一次次去排那个每人一次只能领一个餐盒的队伍,甚至还有领了救济物资去摆摊卖......

所以,无论是对谷爱凌还是陈巍还是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以平常心对待吧。也许更有意义的是检视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也是在代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一分子。 

海外华人该如何站边可以见仁见智,但不能双标

因为牵涉到代表哪个国家比赛,免不了有人发出你站哪一边的问话,背后的意思当然是如果站边体现了对与错。

这个我倒是同意。我始终认为,如何站边应该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不是文化或政治的问题。但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彼此价值观不同,而是不少人一旦牵涉到自己的感情或利益就双标了。

也许有个方案可以一了百了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这样想是天真了,但是请允许我试一试。我的方案很简单,跳出来看问题,跳出当事人的身份,以一个旁观者来看问题。

想象一下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你是其中一个国家的国民,你应该站哪一边?

可能有人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当然站在自己的国家一边。但我认为,如果假设两个与你毫不相干的国家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发生战争时,你认为应该站哪边,当你是当事人时就还是应该站哪边。这就叫做以价值取向站边。

我不是说这样的做法就会大家意见都统一了。不是的。但至少这样就不能双标。

很多人谈论别人的事情时脑子挺明白的,就是当事情与自己相关时就不辨是非了。我觉得价值观不同可以接受,最难以接受的是双标。一旦标准可以变,辩论不仅失去了基础,也失去了意义。

我还认为这种跳出来看的准则可以用于任何与个人有感情及利益牵涉的情况,不管是关于国家的还是家庭的。当然,我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一旦事情发生了,有人就做不到真正跳出来了。自然,装睡的人也是无法与其辩论的。

相比于华一代,华二代更有身份认同问题

我们这一代来美后就是一路打拼,似乎根本没有权力和资格多愁善感,更没有闲情抚慰创伤,问自己身份认同这个问题。哪怕真的遭遇了什么挫折或刺激,也都以自己强大的心理克服了。我们问自己更多的可能是,我是否真正融入了美国社会,而不是强调自己的身份特殊。

但我们下一代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一个现象很多华一代可能不那么了解——至少我曾经不那么知道——就是二代、三代所经历的歧视或另眼相待可能比我们一代多得多,受到的伤害也大得多。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来美国时已经成年,避开了最脆弱、敏感也不成熟的年龄段。

华二代在一个大多数人外表与他们非常不同的环境长大,免不了有一些想法。这次冬奥拿下男子花滑冠军的陈巍就说,小时候看见关颖珊(Michelle Kwan)在各项比赛中获奖让他相信华人面孔也可以拿冠军。

他可是从小就非常优秀,舞蹈、钢琴、花滑等都在同龄人中高人一筹。连陈巍都需要关颖珊这样的榜样来让自己相信心中的目标是可行的,可以想见在美国属于极少数的华二代中不少人对自己的身份是持有一定怀疑态度的。他们需要榜样,需要鼓励,需要建立自信。

让华二代的特殊身份成为他们的优势,这也有助于他们的身份认同

谷爱凌不仅说得一口流利中文,而且能够用中文接受媒体采访,这在华二代中极为罕见,羡煞多少华人家长。要知道,就是中文好的华二代也往往只是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用语,无法深谈。

谷爱凌的中文水平,是多少海外华人家长梦寐以求,也多方努力,却鲜见成功的。这应该是她本人,她妈妈和她奶奶(她将她的姥姥称为奶奶)共同努力的成果。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

但是,我同时也要说,语言不应该是华二代唯一看重的,甚至不应该是第一看重的。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应该很多。

我始终认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生活过,经历过两种不同制度的我们,对有些事情的理解可能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更深入。他们的经历我们差不多也有了,而我们的经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的感性认识应该比他们更丰富。如果学到了真正的美国价值,那么我们的理性认识也应该更丰富。

移民的孩子应该也有类似的优势,尤其是二代移民,因为他们离自己的根还不那么远。多听听父母的故事,他们的世界就比较大。如果能经常提供他们回国探亲和观光的机会,那就更见多识广了。

一个国内朋友曾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那年她一个已经定居美国的朋友在回国探亲前特意打招呼说,这一次能见一面就不错了,一起吃顿饭是绝对不可能了。

原来,她朋友儿子的美国同学无意中问他是否去过长城和兵马俑等地方。他虽然回国多次却哪里也没去过。回到家,孩子大发雷霆,说你们回国就是到处吃饭,什么名胜古迹都没见过,丢死人了。结果那年开了个大单子,回国的时间刚刚够把这些地方都走一遍,给亲朋好友的时间就没有了。

别再盯着冬奥会上的华二代不放了,和身份认同有什么关系?(组图) - 3
Photo by CEphoto, Uwe Aranas, 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相信同样是旅游,去自己父母曾经生活过的国家感觉是不一样的,父母和亲戚连带亲身经历的介绍也不是任何导游背的书本文字能够相提并论的。爬过长城,参观过兵马俑,见识过中国的三山五岳——这样的感性经历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也会给他们带来格外的自豪。

另外,孩子的认知也不应该局限于山水,了解父母的童年和成长经历,了解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什么重大的变化或事件,都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养分。没见过长城和兵马俑让那个孩子羞愧了。同样的道理,如果美国孩子问起一些发生在中国的重大事件而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也是一件难堪的事情。

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爸爸看着自己11岁正在吃苹果的孩子,顺口说了句自己在他这个年龄时连苹果都没见过。孩子当时脱口而出的是:Are you kidding me?(你在拿我开玩笑吗?)

如果这个做爸爸的能够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就经常讲讲自己的童年和成长故事,介绍一种孩子没听说过的生活,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从一个自小连苹果都没见过的农村孩子,一步步走过来,直到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条件优良的家庭,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啊!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熟知父母的经历,能够了解父母生活过的地方政治、经济情况的大概,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认知,就一定更能够接受自己既是美国人,又有中华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身份认同。

千万不要肤浅地认为去中文学校就等同于对孩子传授了自己的文化。顺便说一句,听说美国很多中文学校的教材能彻底倒了孩子学习的胃口。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去。要我说,第一,认字不等于学文化。第二,学习内容的质量比认字更重要。

我真的相信,我们的移民经历应该成为孩子们的财富。我也认为,如果孩子认可自己因为这个家庭而精神上更富有,那么,家长的教育已经成功了。能成为奥运冠军的毕竟是少数,我们更应该在乎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成熟。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沫沫-漓
沫沫-漓 2022-02-17 回复
冬奥会真的很精彩
徐蘋果
徐蘋果 2022-02-17 回复
华二代怎么了??
By-X_芸芸芸芸
By-X_芸芸芸芸 2022-02-17 回复
不要太严苛了
被宠坏的猫Black
被宠坏的猫Black 2022-02-17 回复
都是好样的
Nicole_芯
Nicole_芯 2022-02-17 回复
加油啊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