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到正在平底起高楼的启德,还以为到了深圳…(组图)
哇,好像深圳啊!这是朋友们从启德地铁站出来的第一反应。
除了正在热火朝天日日辛勤建设的社会主义之感,这个区域还给人一种资产阶级的错觉。
而这种中产感,大概是日日看到的住户、新闻、还有小区的管理人员一起携手营造出来的。
几年前在港读完Master后我留下工作。
彼时我在东铁线北边的大埔工业村上班,而男朋友在将军澳以东的清水湾搬砖。
这一东一北的遥远距离,乍一看挺吓人,不过还好香港够小。
两地方一折中就让我瞄准了启德这块地方。
由于有了第一年租房踩坑种种的经历,这次租房首先我就明确了自己的需求:
一是近地铁站,二是房间光线好。
研究生租房时,房间虽然是坐北朝南,但是因为窗户很小,进光量少,搞得屋内也阴沉沉的。
我问,为什么没有自然光。
中介回答,香港家就是这么小,我们香港人的光源都是来自于家里开灯的灯光。
当时的我虽然满脸问号,但也将信将疑。
几年前上粤语课,那天的课程讨论是住房专题。
我一看词汇本上的住房类单词列表:咦?为什么没有阳台,阳台怎么说?
老师说,emmm香港的家好像一般没有阳台的哦。
我脑中再次黑人问号,再次将信将疑。
我自诩是一个对家居、生活方式特别看重的人。
困扰了我好几年的这两个问题,在启德可算是完美解决了。
原来,香港的家是可以拥有开扬的景色、光明的客厅和能放下一棵柠檬树的阳台的。
比起盲目找房,明确自己的需求更有利于找寻到心仪的房子。
在居住地点、居住条件以及居住空间的需求明确之后,我正式锁定了对新房的探索。
其实就租金而言,不管哪个区域,在新房的角度上租金都是差不多的。
一房的新房布局非常简单,开放式的厨房,再有两个矩形拼在一起,一个卧室,一个客厅。
房型简单明了,不会有曲曲折折的过道。
变数无非是内厕或外厕。
当然,在香港永恒的住房问题还是面积太小,东西无处收纳。
不过也正是因为小,需要和男朋友share同一个衣柜和同一个鞋柜的我会有所克制。
在半推半就下,我不得不养成做出筛选、经常收纳整理的习惯。
因此在极简的生活方式上也小有心得。
每一次断舍离时的体悟,那种被迫放弃、纠结、无奈的种种心情,也直接从家居升华到了对人生的感悟。
我站在那个1米多的三门衣柜前,从要丢掉一条牛仔裤的纠结,一瞬之间仿佛是被接通了电路。
突然意识到,啊,我的人生也要做减法的道理。
房间外面,启德的价值也正在慢慢体现。
关于启德的新闻消息不少,大部分都是未来这片区域的政府规划,升值空间云云。
然而我只是一个穷巴巴的租客,未来美好前景在我的眼前还是灰尘漫天的工地。
还得默默祈祷远大宏伟的发展大饼可千万不要体现在我的租金上。
入住两年,面前的工地已经有一部分变成了启德大道公园。
地铁也从屯马线一期、二期通到了沙中线。
唯一的不满是楼下的餐厅太少,街市太远(大概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
反正那种身处“香港”九龙闹市,随便下楼就可以啖小食的夜市便利之感,在启德真是感受不到。
启德这里有现房的六个小区里,我选的小区离地铁站近,景色开扬。
虽然面对的是一片大工地,然而抬眼其实也能与落日邂逅,还能和远处的群山招手。
今年初春的午后,我站在阳台上发呆,突然发现眼前的工地上出现了大片绿色。
几天之后启德大道公园就开放给了公众。
新建的公园、草坪、绿树加持,难怪大家都说像深圳。
看着这一片正在疯狂建设中的区域,我一个穷酸租客,竟忽然也有了一种俯视群楼、壮志凌云之意。
我就想静静看着这片地区变得更加美好,看平地起高楼。
带着恍惚的中产感从地铁站走回家中,楼下的物业接连向我问好。
可以说自我搬进之日开始,自己用手推门的次数便屈指可数。
小区的游泳池一个室内一个室外,健身房、拳击台、羽毛球场、篮球场、一应俱全。
作为租户,我当然是物尽其用,羊毛全薅。
下个楼就能游泳,裹上浴巾就能回家冲凉,体验简直是再好不过。
甚至之前会所还有瑜伽课健身班,也是下楼即可获得。
9点的瑜伽课,8点50醒来,洗漱穿衣下楼上课。
上完课再上楼回家继续周末美好的回笼觉,中午缓缓苏醒。
这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便是我生命中的第25个小时。
而且价格与市场价无异,除了师资水平需要额外甄别之外,其他都称得上是绝美体验了。
甚至在会所还提供科兴疫苗接种、证件照拍摄、每周蛋糕制作、每逢节日氛围布置,种种服务提供一应俱全。
安全方面,洗手间的云石检查、开放式厨房的消防检查……反正就是一个贴心加放心。
偶尔还会有对物业服务水平的问卷调查,在服务方面只能说无可挑剔。
疫情期间staycation走红,但是热爱玩乐的我却一点都不心动,原因大抵源于此吧。
反正管理费也不是我缴,嘿嘿。
在启德附近住,听到的普通话一点也不少。
我猜也是从小到大在内地住惯了公寓的大家对新楼特殊的情感。
和身边的港漂朋友们聊天,发现但凡是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大家也都舍不得搬家了。
对居住的社区、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有了些许的归属感。
现如今,我也在启德住完了“死约”加“生约”的两年,正准备和房东继续签约下去。
在家里阳台看着启德的楼一幢幢地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