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7日 27.4°C-30.8°C
澳元 : 人民币=4.57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2023-09-15 来源: 精英说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的求助帖被顶上了知乎的热门:“我和孩子都被老师边缘化了,怎么办?”

提问的是位单亲妈妈,她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因为是早产儿,女儿和周围的同龄人比起来,显得又矮又瘦、表达能力也相对薄弱。由于这位单亲妈妈小的时候也曾经历过校园霸凌,因此她一直十分担心女儿的社交问题。

小学一二年级,她教女儿如果受欺负就告诉老师,所以女儿经常告状。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三年级,老师态度变了,处理得轻描淡写,可能有些烦了。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

图自网站 unsplash,@Joseph Chan

有次,老师打电话,说她女儿和别人玩时没站稳摔倒了,额头出了点血。她没当回事。但女儿回家后,说是被几个高年级孩子欺负。她去学校找老师,然后找到那几个学生的家长,让学生当着家长和老师的面道了歉。

但事情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后来又多次发生类似事情。女儿说自己被推到水坑里、被扯头发,告诉老师也没用。

妈妈在微信上和老师沟通,但老师不回信息。女儿也说感觉老师讨厌她,她有什么做的不好,老师会当着全班的面说她。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2

图自网站 unsplash,@cdc

这个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想知道,该怎么缓和与老师的关系,又该怎么处理女儿被欺负的事情?

网友们给了许多建议,比如:转学,换个环境重新开始;带孩子锻炼身体;遇事不要怂,打回去;不要总是告状……

也有网友对妈妈提出批评,比如:不要给孩子心理暗示,身体弱之类的话不要说;妈妈一定要保护孩子,直接找对方家长,让外人知道自家不是好欺负的……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3

图自网站 unsplash,@Jametlene Reskp

网友的建议很全面,也各有道理。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呢?只有这位妈妈和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吗?其他家长和孩子扮演了什么角色?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或解决呢?

想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了解下儿童社交中的“丛林法则”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4

什么是儿童社交的丛林法则?

罗伯特和苏菲是英国的一对年轻恋人。他们喜欢哥特文化,留黑卷发、打唇钉、画深邃眼线。他们穿着另类,但内心温柔,过着普通的生活。

2007年8月,他们在超市遇到了十多岁的少年迈克尔。迈克尔很喜欢他们的装扮,邀请他们去公园喝酒,和朋友们一起玩。最初氛围挺好,大家聊天、唱歌、拍照,笑得很开心。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5

图自电影《死于独特》

但是,没多久有人提出:“我看不惯‘非主流’。”很快有人回应:“我也是。”同伴们听到后沉默了,罗伯特和苏菲逐渐被孤立。

接着有人说:“你敢教训他们吗?”旁边的人恶狠狠地说:“怎么不敢?”于是,4个人走上来对罗伯特和苏菲拳打脚踢。刚才还和罗伯特、苏菲聊天的人默默后退了。

围殴越来越严重,罗伯特倒在血泊中,苏菲向人群求助:“别傻站着,做点什么啊!”可是沉默的孩子们四散逃开了。迈克尔同情他们的遭遇,可他没有制止同伴。他偷偷叫了救护车,然后也逃走了。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6

图自电影《死于独特》

这场殴打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菲死亡,罗伯特重伤。殴打他们的两个主犯,分别是15岁和16岁,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件事在英国引起强烈反响,后来被BBC拍成电影《死于独特》。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7

图自电影《死于独特》

罗伯特和苏菲仅仅因为装扮不同,就惨遭群殴。在那个犯罪群体中,主犯用暴力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帮凶同样可恶,其他人则是沉默的围观者。而原本善良的迈克尔,在面对警察盘问时,第一反应是:“你让我出卖哥们儿去帮两个陌生人吗?”

一个群体行为,给所有参与的孩子留下终生伤痕。有人因此失去生命和健康,有人因此入狱,也有人将终生活在愧疚和后悔中。

这就是儿童社交中的“丛林法则”。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像虎狼一样凶残,或像长颈鹿一样明哲保身,或像绵羊一样被欺凌,很残酷,也很现实。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8

图自电影《死于独特》

丛林法则,简单地说,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尽管人类走出丛林上万年,但这种法则从未消失,只是不像从前那样赤裸裸。校园生活也一样,无论孩子是长颈鹿、斑马、绵羊,还是狮子、老虎,都要找到身处丛林必须遵守的法则。

回想我们的校园生活,每个班级几乎都有类似角色,比如:“一个领导者,一个小丑,一个拍马屁的人,一个老好人,一个热衷运动的人,一个花花公子……”这些角色是由集体力量决定的,可能与孩子的行为非常匹配,但所有人都不能自由选择。即使某些角色空缺,也会有孩子被推着进入。

共同使命将团体集中在一起,个体在其中能有安全感,但团体也会对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其中生活,必然要遵守一些规则。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9

集体生活的五个准则

在《私立小学闯关记》一书中,作者槙原久美子记录了自己遭遇群体排斥的经历。她8岁从国外回到日本,穿着藏青色羊毛针织裙,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格外耀眼。但是小朋友们不喜欢她,群体游戏不带她,所有人都牵着手,将她冷落到一旁。

她不高兴。妈妈告诉她:“你要试着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否则容易招人嫉妒。”久美子迫切想交朋友,她听了妈妈的话,换上廉价棉质裙,变得顺从且沉默。经过漫长的忍耐和磨合,才慢慢融入了群体。

后来她在育儿中,非常注重“和其他人一样”。她给儿子准备的所有东西,都尽量和同学们一样,连画笔画具、夏令营装备都一样,只是为了避免儿子因“不同”而遭遇歧视。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0

槙原久美子的儿子,图自YouTube

人是群居动物,不管成人还是孩子,都天然有社交需求。要想在集体中生活,必然要屈从小团体的规则。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认为,加入团体生活要屈从于五个准则。

准则1. “要和你的同伴一样”

槙原久美子改变自己,融入群体,这并不是外界逼她的,而是她自身渴望留在团体中。想要被同龄人接纳和认同,获得友谊和快乐,就不得不从众。

准则2. “你必须属于某个团体”

集体是由无数小团体组成的,很容易歧视团体外的人。为了应对这种偏见,每个人都必须属于某个团体,才能有归属感。

准则3. “要么在圈内,要么在圈外”

原本成绩优秀的孩子,转学后一时没考好,被同学们嘲笑。他会觉得自己被抛弃在社交圈外,认为自己真的是个笨蛋。这就是圈子的影响力,会严重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准则4. “在社交等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个团体都存在不同的等级。等级很复杂,有些在圈子外的人可能地位高,有些圈子内的人也会地位低。很多孩子为此苦恼,大家会不由自主地争夺地位。

准则5. “你必须扮演某个角色”

每个团体都有很多不同的角色。身在团体中,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扮演某个角色。如果团体是凶残的,孩子可能扮演恶毒的角色,做出并非自己意愿的不好的事情。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1

群体力量具有两面性

融入小团体,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与同龄人的积极互动,能够让孩子收获友谊,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一个被群体接纳的孩子,能够按自己的节奏成长,避免在许多社交场合受到伤害。

但是,群体力量也有很多负面效应,最典型的莫过于“同伴压力”。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实验。他招募一批志愿者,将他们分到不同小组,然后回答问题。问题很简单,下图中右边哪条线段和左边的一样长?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2

图自纪录片《阿希经典心理:从众实验》

答案很明显是“3”。阿希让一批志愿者单独回答这个问题,出现错误的概率整体小于1%。

然后他将其他志愿者分成小组,6~9人一组,每组中只有1个是真正的志愿者,其他都是请来的演员。演员们排在前面回答问题,给的答案都是“2”。志愿者明显地犹豫了,只有25%的人坚持答案“3”,其他人都犹犹豫豫地说“嗯……2”。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3

图自纪录片《阿希经典心理:从众实验》

这就是知名的“阿希从众心理实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周围人影响下,也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75%的人,都会屈从于看不见的“同伴压力”,给出违背自己意志的答案。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4

图自纪录片《阿希经典心理:从众实验》

“同伴压力”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25个美国高中生出去玩,其中一个名叫帕特里克的男孩,被怂恿跳下20米高的桥。在桥上他有些害怕,但同伴嘲笑他是个胆小鬼。片刻犹豫后,他纵身跳入3.5米深的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同伴们吓坏了,全部逃跑,甚至没有打电话报警。

帕特里克死于同伴压力。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5

图自网站 unsplash,@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

这样极端的案例并不多,但“同伴压力”普遍存在。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团体中受欢迎的孩子约15%,被接纳的孩子约45%,被忽视或争议孩子约8%,而被排挤的孩子约占10%-12%。

被排挤的孩子需要大人重点关注。这类孩子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被排挤-顺从型”,另一类是“被排挤-好斗型”。无论哪种,孩子的内心都十分痛苦。如果2年以上生活在被排挤的状态,孩子很难靠自己摆脱,必须依靠家长或老师的干预。

孩子在学校被边缘化,因“同伴压力”被逼跳桥?儿童社交背后,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组图) - 16

关于儿童社交,家长该怎么做?

在成长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社交问题,被刻薄对待,被背叛嘲弄,或者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孩子们的团体,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社交生活,经常让家长感到无力。到底该怎么做呢?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提出过一些建议:

1.不要过度担心

85%的孩子具备社交技能,他们天然拥有伤害和治愈的能力。在年复一年的“冲突-和解-冲突-和解”中,他们终将学会如何自我管理,以及如何管理友谊。

2.教孩子了解“友谊”和“受欢迎”的差异,友谊更重要

同龄人能为孩子提供8大成长要素:感情、亲密感、可靠的盟友、施以援手的工具、滋养、陪伴、自我价值提升以及包容。其中,前7个要素都来自友谊,最后的“包容”来自群体。友谊能给孩子带来最重要的东西,相比之下,受群体欢迎并没有那么重要。

3.支持孩子的友谊,与孩子朋友的父母交朋友

当孩子朋友到家做客时,家长尽可能让他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无形中支持孩子社交。同时,家长也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如果能与其他孩子的家长建立联结,孩子会很快适应。

4.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多参加团体活动

除了同龄人,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见识的圈子越多,孩子会越有同理心,从而了解自身所在集体的局限性。

5.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也要保持理智的判断

理解孩子很重要,但不要将自己代入孩子的社交波折。不要有倾向性地追问痛苦,不要刻意培养怨恨,不要抓着过去的事不放。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不是真的孤僻,就没什么需要担心的。

6.了解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如果怀疑孩子处于社交困境,长期处于被排挤的状态,不妨和老师聊聊。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社交位置,评估孩子是否缺少同龄人的社交技能,是否有过度恐惧或焦虑的情绪问题,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必要的话可进行家庭治疗,同时反思父母的社交是否有问题。

如果孩子被孤立,家长也要多与其他父母联系。同时,尽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其他群体接触。如果认为当前环境完全不适合孩子,可考虑转到新的社交环境中。

7.家长的目光要长远

关于儿童社交,我们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反应不足。目光要放得长远,该放手时要放手。无条件信任孩子吧!大人的自信心会影响孩子。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相信亲密关系的力量。亲人的支持和帮助是孩子的坚强后盾,能够为良好社交打下基础。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Han_GGTaMa
Han_GGTaMa 2023-09-15 回复
她女儿一定要勇敢站出来,不要让那些欺负她的人得逞!
My_lll
My_lll 2023-09-15 回复
转学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毕竟新环境可能带来新的机会。
sunny笨小灰
sunny笨小灰 2023-09-15 回复
这些老师怎么这样?对待小学生竟然如此不负责任!
陈小馨_
陈小馨_ 2023-09-15 回复
看到这种欺凌事件,真的揪心啊!
20早安
20早安 2023-09-15 回复
这位妈妈的遭遇真让人心疼,希望她和女儿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