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0.4°C-23.2°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2024-01-06 来源: 那个NG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从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到日本能登7.6级地震,岁末年初,地球开启振动模式。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

骤降的强震与绵密的余震不断带来噩耗,伤亡数字一再攀升,地震这种古老灾害的可怖再次显露无疑。天地巨力之前,人力之微犹如萤火,然而有人却在死神手里抢出了时间:

甘肃地震深夜,相信不少安卓手机用户都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短则十几秒,长至几十分钟,预警准确预报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

这意味着,接收信息的普通人可以利用这段珍贵的时间逃生,然而现实是,许多人盯着屏幕,脑子被无数问号塞满:

这是真的吗?我怎么没有感觉?就剩这么短短十几秒,我能怎么办?

01 当警报响起

这不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地震预警,实际上,这已经是中国地震预警网第80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

不过此前范围相对局限,这次触达人群更加广泛,因为越来越多省市的广播电视系统、手机品牌厂商接入了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这件事上,中国起了个“早五更”,早在2011年就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提供地震预警服务能力的国家,可遗憾的是,在应用预警方面,我们却“赶了个晚集”,即便是身处地震带的很多居民也并不清楚,当地震预警响起后,该做些啥。

第一直觉是跑,趁地震没来赶紧跑出房子,第二直觉是寻找“生命三角”,这或许是最广为流传的地震逃生技巧——传说在墙角、厕所等狭小空间,更容易在房屋倒塌时形成三角形安全空间。

可惜这些都是常见误区。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2

常言道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抛开场景谈应对也是一句笑话。

在甘肃地震中,距离震中56公里的临夏市只提前12秒收到预警,而距离震中1270公里的湖南长沙则有长达数分钟的反应时间,两地居民当然不会采取同一种应对。

那么某天深夜,当我们在刺耳的警报声中醒来,发现屏幕上跳动的时间只剩区区12秒时,我们到底还能做点什么?

跑,还是不跑,这是个问题。

主持地震预警系统开发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议,如果有10秒时间,那么二楼以下居民可以逃离到楼外,更高层居民则最好就地避险。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3

图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不过,这只是至为理想的状态,想象一下实际操作场景:被警报惊醒,确认情况后,避难者需要穿上拖鞋,打开房门,冲下楼梯,并迅速远离楼体,抵达楼宇外的空阔区域。

其中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意外:反应不及、楼道拥堵、未能及时远离楼体,12秒的反应时间捉襟见肘。

一旦被意外绊住脚,就可能陷入更糟糕的避难环境,来不及跑出楼体的居民可能会在拥挤的楼梯间迎上地震波,未能远离楼体的居民则会在站立不稳的地面迎接玻璃等坠落物的暴雨。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4

图丨《东京防灾手册》

而在地震更加频发的日本,不太古旧的建筑内,更被鼓励的做法是就地避难。

12秒,往外跑困难重重,在家却可以执行多个避难动作:穿上鞋子、叫醒家人、寻找桌子床铺等坚固掩体,做好避难姿势。

国际公认的最佳避难姿势非常简洁,只有三步:“伏地、遮挡、抓牢(Drop、Cover、Hold on)”。

也就是跪伏在坚固的掩体下,护住脆弱的头颈,抓牢掩体,等待强烈的地震波平静。

相比于备受质疑的“生命三角”,这种姿势被证明更加值得信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受灾者不被坠落物伤害。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5

“生命三角”理论来自1996年的一次实验,该实验模拟建造了一所学校建筑,将20个人体模型分别放置在不同位置,随后爆破承重柱使建筑倒塌,结果发现10个藏在桌子下的模型全部被压扁,而10个藏在“生命三角”位置的模型则全部生还。

于是名为Doug Copp的实验主持者得出结论,认为生命三角是地震的最佳避难地点,而且强烈建议人们不要躲在桌下。

这个简单易懂的实验及其结论飞速传播,很快“生命三角”家喻户晓,然而批评接踵而至。

仔细推敲会发现,“生命三角”理论破绽重重:

首先Doug Copp本人并非科班出身,虽然自称“美国国际救援队救援队长”,但这实际是个野鸡公司。

其次实验本身也毫不科学,“爆破承重柱”的建筑倒塌方式和实际地震中的建筑倒塌方式天差地别,前者房顶会如同一张薄饼般平平砸下,而后者则因受力方式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

实际地震中,每个墙角都可能成为生命三角,也都可能都不会成为生命三角,避难者根本无法分辨哪个会是幸运生门。

更加重要与具有决定性的是,地震死亡统计研究表明,大多数伤害和死亡是由于坠落物体而不是建筑物造成的。而放弃桌子,躲进墙角的行为,反而将避难者暴露在了“坠物”这种更加危险的威胁之中。

02 当我们避险时在躲避什么

几乎所有关于地震避险的误解,都源于并不清楚地震的伤害来自何处。

换句话说,我们不知道哪些伤害是地震中通过个人行为能够规避的。

地震里,直观看起来最恐怖的伤害是建筑倒塌,的确它伤害巨大,但这并不是任何震中避险措施所能阻止。

对于建筑倒塌的防灾应对永远是在事前,通过更好的设计技术、更频繁的检测加固来完成。

至于震中,在预警时间不足的核心区,绝大多数高层居民只能衷心祈祷建筑质量过硬。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6

而个人行为所能左右的,其实是如何避免受到震中以及震后的次生伤害。

地震时间很短暂,分别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分两次来袭,纵波上下震动,速度快伤害小,横波左右震动,速度慢伤害大,两者一前一后,让地震受灾者感受到强烈的摇晃。

这种摇晃的烈度超乎常人想象。据日本学者测算,一栋高层大厦遭遇7级以上地震时,顶层摇摆幅度可以超过1.5米,重力加速度大于500gal。

如同一艘不小心闯进暴风雨的小船,没有人能在这样的摇晃中站稳脚跟,整栋建筑中的所有物品都将在恐怖的重力加速度下化身杀人于无形的暗器。

书柜、吊灯、冰箱、厨房刀具,平日里无害的家具撞向人体,可以直接将人碾压身亡,老人小孩还会因为摔倒磕碰而受伤。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7

挺过震中,还有震后。紧随而来的是火灾危机。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都在震后起火,火势迅速蔓延,无数瓦砾掩埋的生者在火灾中绝望死去。

沿海地区更为可怕的是海啸。

印尼海啸以及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震后海水反常地向后倒卷,这是海啸的征兆,随后滔天巨浪迎面拍来,带走所有未及撤至高地的灾民。

这些,正是地震警报鸣响后,我们所需要躲避,也有能力躲避的危险。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8

“伏地、遮挡、抓牢”,便是应对室内家具“偷袭”的对策。

桌子和床板将为你抗下的,并非一栋大厦的推金山倒玉柱,而是衣柜和吊灯的倾轧。

所以“抓牢”也并非为了固定住身体,而是需要你与“盾牌”保持同步,不论被地震波晃去哪里,也得保证头顶“有高个的顶着”。

以此类推,在来不及或找不到掩体时,也有权宜之计。

如果躺在床上,那么请你裹好被子,再用枕头盖住头颈,如果在超市购物,那么可以就近找个铁锅或者购物篮顶在头上。

总之核心要义只有一个,保护好头部和颈椎不要被砸伤。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9

时间更加充裕的情况下,还应考虑防范火灾。

不过第一步不是熄灭明火和切断电源,而是打开房门。

是的没错,如果时间足够,请先保证将自家大门敞开固定,这是无数次血泪教训得出的经验,强烈地震可能导致门框变形、无法打开,最终使得起火时无法逃生。

至于海啸,则可以扛过地震摇晃再行考虑,因为海啸通常在地震后的几十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才会到来。

届时政府预警部门会给出足够详尽的信息,指导居民向高处撤离。

山洪、泥石流同理。

人在室外,需小心高空坠物,尽量躲到空旷地带,开车上路,不要猛踩刹车,尽量平稳地停在路边。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0

还有一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

高层居民疏散时不可乘坐电梯,震中震后的电梯故障率高得吓人,要知道311大地震时,就连远离震源的东京都,都发生了84起被关在电梯里的事件。

如果不幸你当时就在电梯里怎么办?拿出玩音游的手速,以最快速度把电梯楼层从上到下挨个按一遍,祈祷恰好在某一层大门能够打开。

以及最后的最后,不要忘记穿鞋,不要赤脚上街,否则震后的瓦砾和玻璃碎屑分分钟让你后悔。

03 最后一公里

地震预警,每一秒钟都是在和死神拔河。

2002年《西北地震学报》的一项研究常常被引用以证明这一点:研究发现,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14%人员伤亡,10秒时可减少39%,20秒时可减少63%。

此后的多项研究数据略有出入,但或多或少都再次印证。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人王暾深感中国同日本、墨西哥一样,急需精确的地震预警系统。他辞去国外的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回到国内,开始创建系统。

2011年系统建成,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王暾后来在一次演讲中感慨:

在汶川地震时如果有预警系统,就可以给北川31秒的预警时间,因为它离震中140公里,可以给青川55秒的预警时间,也可以给成都18秒和汶川县7秒钟的预警时间。有了这些时间,可以减少两到三万的人员死亡,避免两到三万个家庭的生死离别。

中国的预警系统不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落后,在某些技术细节上甚至更胜一筹。

然而,应用超过十年,为什么我们对于地震预警仍然如此陌生?以至于警报响起时,只能茫然无措地浪费得之不易的求生窗口?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1

图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在先进技术与公众认知间,出现了巨大断层。

在日本,普及防灾常识是每个地方政府必做的功课。这种宣传的颗粒度不止于几场宣讲,而是务求让每个人都刻进脑子。

抵达某地,完成居民登记后,每个家庭都会收到政府发放的“地震防灾手册”。其中详细记载了从应急储备到灾后生存的全部内容,包括本地的防灾避难地图、政府联络方式,以及收到地震预警后的行动指南。

生怕居民不重视,有些地区还会巧妙地“危言耸听”,比如东京都,就在防灾手册的第一页明晃晃地写着“三十年内东京都发生直下型地震的概率为70%”,潜台词便是,后面的每一页都请你好好记住。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2

《东京防灾手册》:现在就做!

不仅如此,政府和新闻机构也在每次灾后认真反思,争取下一次能够更迅速地让更多人理解警报的含义。

3.11大地震后,狂暴的海啸接连来袭,当时预警系统作出了准确预报,NHK电视新闻主播也及时在电视中做出了反复播报。然而,主持人冷静平和的声音让许多人轻视了事件的紧急程度,并没有着急撤离,反而还想守在电视机前继续关注进展,结果正如后来我们所知道的,这次地震因为海啸死伤惨重。

而今年能登地震时,NHK主持人风格大变,海啸警报出现前,主持人依旧以冷静平和的语气报道地震情况,海啸警报出现后,主持人声音骤然变得凄厉而紧迫:“海啸来了!海啸来了!”

随后她继续厉声补充:“不要再坐在电视机前,快去高处避难!不要忘记东日本大地震的教训!”

感情充沛而严厉的播报瞬间把急迫的情绪传递给观众,这不是主持人的一时兴起,而是NHK事前商定的播报方式。这种方式正是3.11后的改进,让观众能够更快速地理解事态。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3

平日里,日本政府还会提供各种灾害概率地图,供居民自行了解自家面临的灾害风险。

按照地图,可以查询到自家所在地是否处于地震带上,在过往地震中是否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是否存在土壤液化,以及该地的浸水、海啸风险,火灾阻断指数。

如果发现自家不幸“立于危墙之下”,居民可以到当地政府咨询如何加固房屋、完成有针对性的防灾对策。

从技术到应用的这最后一公里,日本人正在千方百计地走通。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4

而在中国,许多人或许连不同警报声代表的紧急程度都尚未了解。

我国地震预警分为三种声音:

第一种,每次倒计时报数间没有“滴”声,只是单纯报数,代表“无感微弱地震预警”,也就是可能有晃动,但一定不会有破坏的情况。

第二种,每次倒计时报数间只有一声“滴”声,代表“有感无破坏地震预警”,也就是可能有强烈晃动,家具倾倒,但不会有房屋破坏的情况。

第三种,每次倒计时报数间有连续两声“滴”声,代表“破坏性地震预警”,也就是最危险的情况,房子有可能被破坏,需要紧急逃生。

一些经历过可怖地震的人或许会有经验和意识,苦痛的血泪传递了应对地震的方式方法。比如唐山地区,一些居民在购买房产时会查阅当地的地质、历史信息。但对于没“付过学费”的更多人来说,这仍是亟待科普的范畴。

这是真的吗?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点啥?(组图) - 15

普罗米修斯已经盗来了火种,人类不能因为不会接过而使它徒然熄灭。

愿这一切被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述,直到有一天,地震预警响起的夜晚,所有人不再怔愣,不再怀疑,第一时间奔向正确的生途。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_莉莉她姐
_莉莉她姐 2024-01-06 回复
2024地球怎么了?地震连续不断
Shaclaw
Shaclaw 2024-01-07 回复
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