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花了89年才修建完避暑山庄,真的是避暑这么简单吗?并不是 (组图)
《过秦论》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天下已定,始皇登基,自然是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描写了四海安定后始皇下令修建的阿房宫的华美之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虽然阿房宫最后并未完全建成,但从《阿房宫赋》的描写中就可见其壮观之象。
纵观历史,历代帝王都有修建宫殿的行为,或者说是爱好,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秦始皇35年即公元前212年修建阿房宫;汉高祖七年,即公元220年,开始修建未央宫;隋文帝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修建了统称为“三大内”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修建大明宫,原名永安宫。此后,唐朝17位皇帝在此理政治国;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即公元1420年开始修建故宫,也就是紫禁城。
皇帝修建宫殿或用于享乐,或用于理政,亦或用于赏赐。而修建这些宫殿要耗费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也不言而喻。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历经康、雍、乾三朝,耗时89年终于建成。避暑山庄的建成耗资巨大,好在它最终呈现出的精巧绝伦让所有努力都变得值得。避暑山庄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有 “热河行宫”和“承德离宫”之称。
避暑山庄内部建造多以皇家园林和皇家宫殿为主,而皇家园林内部自然不同于一般的花园设计,其中不乏平原、湖泊以及山峦建设,非常贴近自然。同时,承德避暑山庄建造的点睛之笔在于它遵循了“南部多水,北部多山”的特征,与中国地貌相呼应。宫殿设计与湖区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吸引后世诸多游客前去参观。
除此之外,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所以山庄内部的建设中也保留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元素,山庄内部除了修建了蒙古包之外,还设计了部分极具塞北特色的自然景观。这些设计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彼时民族融合现象。避暑山庄的规模浩大堪比皇宫,但是清朝的行政中心是在北京。那么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斥巨资建设如此规模浩大的避暑山庄呢?
首先,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安定,国库充盈,统治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修建宫殿是一个原因。此外,清朝统治者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避暑,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避暑山庄打造成清政府第二大行政中心。
众所周知,清人最初生活在东北地区,夺取政权后,为了维护统治才决定定都北京。北京虽然在地理上也处于北方,但气候方面与东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夏天的北京尤其炎热干燥,让人难以忍受,摄政王多尔衮也同样苦恼,于是遣人解决这一问题。集思广益后,清政府采纳了修建避暑山庄的建议。但仅为了避暑,规模倒也不必这么大,可见其最初的目的就不单单是为了避暑。
少数民族善骑射,满清一族更甚。满清先祖能成功夺取政权,和他们的这一能力也是分不开的。为了子孙后代能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传统,清朝统治者需要建造行宫作为围猎之地,以供子孙骑射狩猎,避暑山庄的另一个功能就体现了。当然,只有避暑山庄是不够的,清政府还建造了其他宫殿作为皇室成员的狩猎场地。
修建行宫实际上也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处理各方事宜。一方面自古觊觎皇权者数不胜数。前朝余党贼心不死,周边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尽管皇权在握,仍不免忧心忡忡。另一方面我国疆域广阔,造成了统治的间接性。再加上清初,北京一带“天花”肆虐,无数人因为感染而离世,顺治帝也未能幸免。
为此,许多进京朝见的大臣惊恐万分。为了能够控制时局,方便正常朝贡,康熙帝决定另寻土地修建一座行宫。天花消失了,但是朝贡者依然去避暑山庄朝见上贡。如今,承德避暑山庄不再为皇权政治服务,而是作为一项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时的行宫建造难以避免耗财耗力,国家兴亡与否可怜的都是百姓。庆幸的是如今海晏河清,很少大兴土木。而那些已经建成的宫殿也都成了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宝库之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