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20日 21.0°C-22.5°C
澳元 : 人民币=4.64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男子每次花9千挑战"独处30天赢40万大奖" 失败7次怒了(组图)

2天前 来源: 新京报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只需在指定房间里独自生活一个月,就有机会撬动40万奖金。”看到这则宣传语时,35岁的张有志觉得,自律挑战跟天上掉钱没啥差别。平时他常对朋友调侃:只要有网、食物和空调,自己能在出租屋里待到天昏地暗。

与自律挑战工作室取得联系后,他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工作室工作人员向他介绍挑战细则:所谓独自生活并非每日躺睡吃,挑战者可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有详细规定,所有的规则附在一份合同中。挑战场所是一家普通的连锁酒店,里面有一个摄像头,每天工作人员定时送足够的水和食物。

另外,挑战者每次需交一笔9000元报名费。

刚刚经历了生意失败的他,时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工作人员发“又有挑战者拿走了40万大奖”。“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他对自己说。

2024年9月底,张有志从上海飞往成都参加某工作室的自律挑战。工作人员向他展示了需要签订的合同,密密麻麻写满了挑战规则:挑战者整个面部在监控下不可遮挡,不可超出监控范围,如发生遮挡每次不超过3秒,超过3秒算违规挑战失败;每天24小时内可使用一次手机,北京时间10点到11点可使用手机3分钟;挑战期间不可与外界交流,不能肢体动作交流,不能主动开口跟工作人员讲话……

如违反任何一项,则视为挑战失败,报名费不予退还。

张有志交纳9000元报名费,开始了一段让他后悔至今的自律挑战。“我在那儿连续挑战了7次,每次9000元报名费,一共待了20多天,挑战全部失败。最快的一次放下行李挑战就失败了。”

同时期,来自广东的陈晓莹,来自河北的杨大伟,来自河南的孙博也在全国各地参加了“自律挑战”。他们的经历与张有志类似:个人财务状况吃紧,被视频平台上“少量报名费撬动高额奖金”的挑战宣传诱惑,最后挑战都以失败告终。

上述挑战者对新京报记者说,失败的条款在合同上似有似无、规定不清晰,还有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方法引诱挑战者违反规则。他们本以为这是一场博弈,后来才惊觉“像是一个圈套”。

2024年底,张有志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定涉事自律挑战工作室合同无效,并退还所有报名费。四川霖澳(天府)律所赵娜律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张有志和工作室所签的那份挑战合同可能违背了《民法典》规定的合同签订要遵守公序良俗原则,应是一份无效合同。

回想那场致富幻梦,多位挑战者都觉得所谓自律挑战跟电视剧《鱿鱼游戏》并无二致,“无非一个图财,一个害命,底层逻辑都是设法将人性中的贪婪无限放大。”

男子每次花9千挑战"独处30天赢40万大奖" 失败7次怒了(组图) - 1

张有志与自律挑战工作室签订的挑战合同。受访者供图

“睡了一觉就失败了?”

张有志回忆,他参加挑战飞抵成都时,工作室派了一辆价值20万左右的小轿车来接机。小轿车一路向前,城市的高楼光影不断映射到车窗上,又迅速向后退去。张有志在后排座椅上盯着车窗发呆,“像是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感觉,让人觉得离逆天改命越来越近。”

工作室工作人员向张有志讲解了合同里的规则。“必须”“否则”“不然”等词高频出现,张有志不停点头,但心中只理解了一半。“规则太多,神仙才能记住。”挑战开始时间由张有志决定,他准备挑战之前再仔细研究规则。

挑战室是某酒店的标准间。房间内的窗帘是白的,被子是白的,枕头也是白的,“看着挺干净”。靠近门的位置是行李架和卫生间,再往里是两张单人床,中间放着床头柜,正对面是电视柜和桌子。工作人员介绍,从卫生间门口到靠近床的位置是摄像头能拍到的区域,大概占房间的一半,踏入盲区超过一定时间会被视为挑战失败。

9000元的报名费当中,包含食宿费用,但挑战还没开始,对方没有管饭的意思。张有志在楼下点了一碗盖浇饭,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吃香喝辣”。

休整完毕,张有志带着行李和合同提前进入了挑战室。他将挑战时间定在凌晨1点,以便开始后倒头大睡,消磨七八个小时。

一切按计划进行。他提前洗漱完毕,在卫生间换上睡衣,挑战开始后不久就上床睡觉。躺在挑战室的床上,张有志面朝摄像头侧躺着。心中忐忑,期待挑战成功。

张有志说,那夜他睡得如芒刺背:翻身不敢背对摄像头,盖被不敢挡脸,睡衣不能露出不该露的皮肤……第二天起床,他睁着眼睛在床上尽力回想了一会儿违规事项,才敢蹑手蹑脚地进卫生间洗漱。从卫生间出来之前,他又检查了一遍衣物是否盖住了该盖的部位。

但他的如履薄冰终是一场徒劳。中午,工作人员拿着合同和监控视频来到房间内,向张有志宣布“挑战失败”。

“我什么都没做,睡了一觉就失败了?”张有志问,工作人员指着合同说,第12条规定,行李箱必须放在监控盲区。昨晚睡前,张有志随手摆放的行李箱位置恰好在监控范围内。

张有志“愿赌服输”,暗叹对方严谨,自己失败是“一时大意了”。“我已如此谨小慎微,只要规避掉行李箱违规的细节,必定成功!”他当场与工作室重新签订合同,又交了9000元报名费,开始了第二次挑战。

男子每次花9千挑战"独处30天赢40万大奖" 失败7次怒了(组图) - 2

某平台上自律挑战账号发布的视频。图源:网络截图

失败,失败,失败

本次庭审中,有罪供述是否可采信也一度成为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

张有志第二次挑战又告失败。

他描述了致使他失败的条款:每天24小时内可使用一次手机,北京时间10点到11点可使用手机3分钟。说完他反问记者: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当听到“就是每天10点到11点之间可以用3分钟手机”后,张有志苦笑一声,说“你去你也得失败。”

张有志的第二次挑战从下午开始。他将一切物品都摆到了该摆的位置,并再次确认了监控死角区域。“从哪里走到哪里,摄像头能拍到你的脸还是后脑勺已了然于心。”第二天上午10点,张有志准时拿起手机来查看信息。他默数着时间,在3分钟之内放下了手机。

第二天一切顺利,无人来通知他挑战失败。

直到第三天上午10点,当他再次拿起手机,很快工作人员进来通知他,挑战又失败了。

工作人员主动说出了失败理由。当他听完,却“感觉一股气直冲脑门”:24小时内只能用一次手机,每次3分钟。如果第一次是从10点用到了10点03分,那么第二次就该从10点04分才能用手机,提前一分钟拿起手机,都算24小时内用了两次手机。

严丝合缝得让人绝望。张有志说,现在回想,其实他们就是在玩文字游戏。但身处那个场景,他只觉得“最刁钻的条款我已掌握,下次不犯,定能成功”。

只是事与愿违,因为记不准时间,张有志在用手机的时间问题上连输3次。

此时,“输到崩溃”的张有志,大脑里只有一种想法:把报名费赢回来!

后来,因为睡觉时下意识地遮挡身体部位,张有志又连输3次。

7次挑战失败,6万多元人民币的损失让失业的张有志雪上加霜。第7次失败时,缓过神来的张有志对着工作人员大喊:我要告你们!

挑战圈里,没听说有人成功

2024年底,张有志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他告诉记者,2025年3月该案正式开庭。

当得知法院受理了张有志的案件后,陈晓莹感到一丝兴奋,因为她也正在考虑用法律途径讨回自己的报名费。

陈晓莹比张有志晚几个月参加挑战。

2023年底,陈晓莹从短视频平台添加了某自律挑战工作室微信。此后一年,工作人员每半个月,便会告知她”近期优惠“:有时候是报名费打折,有时候是规则更宽松……2024年底,陈晓莹只身去往海南参加挑战,报名费每次12000元,其中两次失败的情形与张有志用手机如出一辙。她对新京报记者总结:还是没顶住诱惑,觉得“万一天上真会掉馅饼呢?现在回想实在可笑”。

陈晓莹说,第一次挑战失败,工作人员对她说,只要改进某个细节,就一定能挑战成功;第二次失败,对方许诺,下次如果挑战成功,除发放奖金,还会将此前的报名费全部退还;第三次失败,某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在她面前叹息,说相信她一定能成功。“他跟我说报名费可以少出两千,这两千他来付,就当是入股,如果我赢了奖金要分给他一部分。”第四次失败后,她放弃了挑战。

在青岛参加挑战的杨大伟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工作人员多次故意引诱他违规。“合同上规定不能跟工作人员说话,但他进来送饭时,装作不经意地问我‘要不要开窗通通风’,我没有搭话;见我不上当,他在离开时故意将门留了个缝,我下意识地关门之后,猛然想起合同里约定过‘不能触碰门把手’,最终失败。”

孙博在中部某市参加了自律挑战。合同约定每日必须接起某个特定号码的电话,但挑战还剩一天结束时,那通电话始终没有打进来。最终,他因为没接到电话被挑战方宣告失败。后来他从其他挑战者那里得知,工作室疑似在那一天屏蔽了房间里的信号。

有挑战者透露,2022年左右国内开始出现了自律挑战工作室,此后一年比一年多。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现在这种自律挑战工作室正在全国各地“开花”。有人因为“揉眼3秒”失败;有人因为不小心露出肚皮失败;有人因为摘眼镜失败。“工作室说合同里写了监控下不准脱任何衣物,衣服算不能脱的‘衣’,眼镜算不能脱的‘物’。”

“看工作室的宣传视频,似乎每个月都有挑战成功者,但在我认识的挑战者圈子里,至今还没有一人挑战成功。失败的奇葩理由也已见怪不怪。”孙博对新京报记者说。

“我们就想挣你的报名费”

2025年2月,新京报记者以咨询挑战为由,来到青岛某自律挑战工作室。

工作室在一栋交叉路口的写字楼内,门口的铜牌匾写着“某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身唐装、梳着背头的老板接待了记者。

据介绍,报名费7000多元,挑战7天成功能领20万元奖金,挑战一个月能领30万到40万元奖金。“合同你可以仔细看,不懂的随时问,但合同不能带走,不能拍照。曾有人带走我们的合同去外面直接开店,把行业搞得乌烟瘴气。我们这个是正规的,每月限制名额。我们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每月最多接待10位,因为怕成功的人太多,我们储备的奖金不够。”

“还有不正规的?”记者问。

“那当然,你看网上曝光的那些,什么揉眼3秒就算违规,这太离谱了,简直是破坏行业名声。”老板称,“我们这里没有奇葩规定,去年一共接待了70多位挑战者,有20位带走了奖金。记者提出想看成功者的资料和挑战过程,老板面露难色,表示很多成功者不愿意宣传,有的人是因为躲债,有的人怕亲朋借钱。

“都是江湖儿女,干大事而不惜身,做大事而不留名嘛。”不过他也表示,“肯定会设定难度,我们就想挣你的报名费。比如我们在合同里写明了,工作人员会故意引诱你犯规。”

据老板介绍,许多天南海北的挑战者来挑战之后,就直接留在他那工作了。“有些人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恰好我这有劳务公司的业务,我就直接把他们介绍给了附近的安保公司等,有些人在这里一边打工攒钱一边挑战。”

男子每次花9千挑战"独处30天赢40万大奖" 失败7次怒了(组图) - 3

记者在青岛看到的挑战室环境,是一家对外营业的酒店。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记者了解到,一些挑战工作室会和网络引流人员合作。

工作室每天会向引流人员提供挑战素材,由后者剪辑发布,主要内容是一句话:“恭喜来自哪哪哪的老哥成功拿走多少万大奖。”发布账号无规定,渠道无规定,若有人咨询,引流人员负责让他与工作室对接。如果引流来的网友参加了挑战,引流人员会按人头拿到百元到千元不等的报酬。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以“自律挑战”“静默挑战”“生活挑战”等关键词搜索,可以搜出大量自律挑战的引流视频。在评论区询问后,除了引流账号会回复,还有自称“挑战者抱团之家”的人发私信邀请加群。记者入群后发现,群友多达500人,当有人在群里询问“某地的自律挑战工作室靠不靠谱”时,底下会迅速有人回:那家不靠谱,想挑战来天津找X哥,我在那里挑战成功了。

记者在群里询问“X哥那为啥靠谱”时,又有群友主动发来了好友申请,私信记者:“群里全是托儿,X哥不靠谱,我朋友去他那参加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后来去西安参加挑战才成功的。”该群友随即发来了西安某自律挑战工作室的宣传内容:“规则少、报名费低,你离咸鱼翻身只差一张去西安的火车票。”

自律挑战合同是否为无效合同?

自律挑战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

张有志的代理律师赵娜认为,双方签订的大概率是无效合同,市面上类似的自律挑战合同,可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份射幸合同,也就是指合同中的一方支付代价所获得的只是一个机会,回报带有不确定性。这类合同在《民法典》中有一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以少额的报名费,博取大额奖金,这与赌博的性质类似。尤其是‘交更多报名费有机会撬动更多奖金’的自律挑战合同,就与赌博行为更像。”

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梅心也认可赵娜的意见,“自律挑战的整个规则是由商家制定的,仔细研究下来,有些工作室制定的规则是常人所难以完成的。另外作为一份商业合同,给一方增设不可能完成的条款,明显不符合正常的商业合同逻辑,这也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合同。”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市面上的自律挑战合同当中可能还存在“格式条款,双方责任不对等”的问题。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也是无效的。“在挑战者与工作室签订的合同当中,几乎90%的内容都是对挑战方的约束,另有各种减轻工作室责任的条款,这也可能构成无效合同。”

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睿哲表示,在自律挑战的过程中,组织方最严重会涉及刑事责任。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有商家实施了“盘外招”,比如规定要接电话,商家却故意屏蔽信号,那么可能涉及《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

2024年10月,山东蒙阴县人民法院针对一起自律挑战案件作出了裁决。

挑战者孙先生曾于2023年参加自律挑战,报名费6000元,挑战30天,奖金25万。最终,孙先生因在睡眠时枕头挡脸,被工作室认定违反了合同中的“不准任意遮挡、躲避监控设备”条款,挑战失败。

山东蒙阴县人民法院认为,涉案挑战合同中的挑战规则使原、被告之间权利义务不对等,孙先生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格式条款无效。另外,本案中,“交6000元参与活动赢取250000元”,有“赌”的成分在内,更类似于射幸行为,此种做法有着极高的功利性,违背了自律挑战的初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诚信相抵触,应当做出否定性评价。

最终,法院综合双方过失和损失,判决工作室退还孙先生5400元报名费。

将人性中的贪婪无限放大

“其实不管是格式条款问题、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问题以及违反公序良俗问题,在设计合同时都不是难以规避的问题。此类挑战目前遍地开花,争议越来越多,并非是个简单的法律问题。”张睿哲说。

自从参加完自律挑战,孙博平时上网时就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劝那些在评论区咨询挑战事项的网友不要去参加挑战。但当孙博透露自己曾是挑战者之后,私信里几乎都是来“取经”的:你是怎么失败的?如何规避失败?求推荐靠谱自律挑战工作室……

孙博苦口婆心,告诉他们挑战几乎不可能成功,只会被白白“骗走”报名费。“很多人听到这些规劝都不再回消息了,有个人还说我说话‘不吉利’,说‘早知道不找你咨询了,晦气’。很多人来私信我之前就下定决心去参加挑战了,他们的侥幸心理只会认为,我虽然不行,但他能行。”

“规劝他们不去参加挑战没那么容易,因为这是在跟人性当中的贪婪作斗争。”孙博说。人们不是不害怕挑战失败,只是侥幸心理让他们更期待成功,而自律挑战工作室设定的游戏规则中,有意放大了这种侥幸心理。

参加挑战失败后,《鱿鱼游戏》取代《狂飙》,成了孙博最喜欢的电视剧。这部由美国奈飞公司出品的电视剧讲述了一群韩国社会底层人员收到神秘组织的邀请,共同参加某项生死游戏,最终一人获得45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3千万元),其余人将面临死亡的故事。张有志也觉得所谓自律挑战跟《鱿鱼游戏》并无二致,“无非一个图财,一个害命,底层逻辑都是设法将人性中的贪婪无限放大。”

“剧本其实从你决定参加自律挑战的那一刻开始就写好了。”孙博说。赢家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律挑战工作室。

今年过年,张有志从另一位挑战者那里得知,当初参加挑战的工作室已经迁往三亚,而那辆负责接送挑战者的小轿车,已换成了一辆劳斯莱斯。

2025年2月,新京报记者致电某挑战工作室辖区的市场监管所。监管所工作人员回复,并不了解该类工作室,更不知道辖区内有该类工作室,也从未收到过举报。“几千块钱报名费撬走几十万奖金,这种事情一听就不靠谱,建议消费者提高警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有志、陈晓莹、杨大伟、孙博为化名)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土澳居民sno0t
土澳居民sno0t 2天前 回复
这是骗钱的巴戏你也会上当 🤣🤣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