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时刻 刘鹤和莱特希泽通话磋商的“关键问题”(图)
北京时间3月12日上午7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财政部长努钦通话。根据中国官方报道,其双方就“文本关键问题”进行了具体磋商,并确定下一步工作安排。
此次通话的时间点十分敏感。近日,多家美国媒体报道了中美元首会晤推迟甚至是取消的消息,白宫高官也承认,中美之间还未确定习特会的时间地点,贸易协议的磋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外界由此解读中美达成贸易战休战协议产生了“新障碍”,甚至有可能“谈崩”。
习特会推迟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中美双方达成协议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两国是否还会向对方继续加征关税,外界对这些问题有太多问号。此时刘鹤和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努钦(Steven Mnuchin)的通话中提到“关键问题”,意味深长。
进一步释放积极信号
对于这次通话的内容,虽然官方透露消息十分简短,但是细节中可看到和上一次谈判相比双方的进展。
在中美第七轮高级别谈判中,双方“围绕协议文本开展谈判,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以及汇率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具体问题”到“关键问题”,微妙的变化耐人寻味。
上一次谈判结束后,中国官媒表示“双方将按照两国元首指示做好下一步工作”,而这次通话则表示“确定下一步工作安排”,双方对接下来的规划似乎更为清晰了。
从简短的内容通报体现出的谈判状态,是双方谈判不断深入,协议从框架已经走入文本的校对,且仍在按部就班地争取最终的共识,并没有突然转向。这些显然和外界所担忧的“僵局”截然不同。
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在3月10日被记者问到关于习特会是否“取消”的问题时表示,“你不能取消尚未被安排的事情”,换言之就是让舆论稍安勿躁,这和刘鹤此次和美国团队通话所展示的态度是一致的。
中美谈判大局已定
应该注意到,中美谈判已经进入了文本具体内容的确认,“关键问题”的探讨也有谈判深入到最后冲刺阶段的意味。
从中美以往的谈判交手来看,文本校对往往是双方达成共识之前的最后一步。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展开的谈判期间,当时的中方谈判代表龙永图就敏锐发觉美方开始校对文本,于是笃定美方签署协议的意愿,最终在没有原则性让步的情况下达成了共识。
当今天刘鹤和莱特希泽磋商“文本关键问题”,其实说明中美双方对贸易协议的框架和内容都已经有了共识,谈判已经进入了最终的阶段。中美之间就所谓的“结构性改革”和协议实施机制可能存在的分歧,在上一阶段的谈判中可能已经有了答案,现在的进一步沟通,可能更多是在细节上的磨合。
双方的“关键问题”
既然中美协议的大方向已经确定,那么刘鹤和莱特希泽、努钦所讨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已欣然接受习特会的建议,并且多次表示期待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协议,白宫高官也释放了很多积极信号,为何中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特朗普来说,虽然继续加征关税对美国的经济不利,但是美国国会和商界也同样担心特朗普会达成一个“糟糕的协议”,从而无法令中国在结构性改革上作出任何改变。
特朗普在国内面临民主党的强烈攻势,这种压力和他退出“特金二会”,未达成协议的结果有很大联系。对于和中国的贸易协议,任何不足之处都可能成为民主党抨击的目标。
在特朗普决定将去年12月拟定的中美90天休战期延期时,甚至还表示将考虑让国会民主党领袖,即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和参议院少数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参与到最后阶段的谈判中,以尽量减少他们对贸易协议的不满。
深陷个人丑闻以及党派斗争的特朗普,可能意识到现在还不是推出中美协议,宣布“胜利”的时机,特别是当舆论都在渲染中美贸易逆差创下新高、中国并没对美国作出关键让步的情况下。
对中国来讲,如果达成协议只换来压力下特朗普的反复,那么不如双方相向而行,给美方“面子”的胜利,或者说让美方能够把协议包装成自身的胜利,从来都是中方乐于接受的。
谈判的延期,恰恰说明双方都体现了对中美贸易战的审慎态度,这其实已经是共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