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实拍:华裔老人在澳的真实生活!看完你还想接父母过来吗?(组图)
留学、移民、定居、接父母来身边,成为了许多华人移民的生活定式。尤其是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好像是跨越重洋的最后一步。
但事实上,把父母接来以后,不过是新征程的开始:
老去后无法克服的孤独,可能会成为移民子女一生的刺。
西澳,珀斯,澳洲华人社区与长者服务中心厨房内,社工们急急忙忙地为老人们准备家乡菜。
所有这些义工身上都印着“Kindness”的字样,他们将亚裔文化的精髓带来了这里——孝顺。
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老年活动室里麻将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呼啦作响。
所有人见到这画面都会以为,这是个圆满而幸福的场景。
然而当义工们缓缓讲述到这些老人的故事时,人们才看清他们背后的孤独。
“他们的子女、孙辈都在家,但没法和他们交流的。文化差异太大了。”
“我们只能建议老年人打麻将,打牌,防止老年痴呆。”
病房里最大的一位华裔老人,正在和别人下棋。
一位义工介绍到,1995年他作为一名移民来到这里,之后学习了英语和普通话。
“他们本该学习跳舞,但是这明显不能进行下去,有些老人年纪太大了,只能下棋打麻将了。”
“他们大多数人都很孤独。”
这也是大多数老年人被接到澳洲的常态。
陈太太讲述了她的故事。
她来澳2年了,女儿嫁了个洋女婿,她抱怨道,澳洲的思想和做法,和中国的差别太大,自己认为是对的,在澳洲人眼里可能完全是错的。
她觉得,孩子都应该睡硬板床,有利于骨骼生长,而自己的女婿则觉得这是折磨。
这种重重叠叠的文化隔阂,让自己很难受,也有苦说不出。
小微记得有一次在Southern Cross等车吃饭,一位华裔老人面带微笑问小微会不会中文,能不能帮她看看,这趟车该怎么坐。
原来这位老奶奶要去Geelong去找女儿,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就告诉她自己能一个人过去,但其实英语不好的她,就连问路都是问题。
自己一个人为了按时赶到车站,特意为迷路准备了时间,她跟小微说,那天她走了一天。
许多子女,为了让父母24小时都有人照顾,就把父母送到了养老院。
文章一开始的华裔社区养老院,老人们只能在一起打麻将,下棋和做饭。
可就连这样,都是非常奢侈的。
在澳洲,华人养老院的数量并不多,大部分华人老人,最后只能委屈求全去西式养老院,在这些养老院里,不会提供华人喜欢的娱乐活动。
加上语言不通,这些老人们很多时候,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饮食习惯上的不同,让许多老人难以习惯。
在西式养老院居住的曾奶奶说,自己过去待过的养老院天天吃土豆泥,自己肠胃根本受不了…
一些老人甚至患上心理疾病,但是却有苦不言,有苦难言。
2018年《老年精神医学国际期刊》刊发研究称: 澳大利亚在2000年到2013年之间,有170名老人由于抑郁症在养老院自杀身亡,汉语背景的老年移民有着更高罹患抑郁症与焦虑症的风险。
根据澳大利亚医院和社区养老中心的数据,有50%的老年人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
占到澳大利亚老年人口36%的移民,则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重灾区”。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真正遇到心理问题的华人老年移民,却鲜向社区或医院开口寻求帮助。
“抑郁不是一种病,是自己想不开。”
当抑郁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确认为一种心理疾病时,一位养老院护工这样描述华人病人对抑郁症这样的集体理解。
“我记得我问我的病人,她在吃什么药,她说是治心脏病的,后来我自己查了查,其实是治抑郁症。”
当大多数老年移民被抑郁和焦虑折磨时,他们宁愿告诉周围的人自己身体生了病,而不袒露自己实际上是心理上出了问题。对心理疾病的错误理解,反而使他们更加孤僻。
“很多老年人是不会英文的,他们经常带着家里邮件里的信封来找我们给他们读信。实际上,很多邮件都没什么用。他们还是会一遍一遍地问我们,每封信到底是讲什么的,就算我们告诉了他们不重要,他们还是忧心忡忡。”一位护工说。
曾经在养老公司工作的谷春花女士说:“我曾经见过华人老人在养老院整天呆呆地坐着,没什么人和他说话,看了以后非常寒心。”
许多老年人仍旧依靠传统报纸或报刊获取信息,但当下大部分的即时信息都来自网络。无法对接新媒体,掌握新技术,使他们更难和社会交流。
百无聊赖中,他们就只能在麻将桌上,消磨人生最后的时光。
把父母接到澳洲来养老,
大家真的想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