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评论 | H股‘全流通’来了,你怎么看?
经过2018年三家H股公司顺利完成试点,中国证监会于今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全面开展H股‘全流通’改革,这项政策将影响到约160家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如果这些公司的内资股全部实现流通的话,将‘解锁’约1.64万亿港币的市值,约占目前香港市场总市值31.9万亿的5.1%。
吃瓜群众可能第一反应是内资股东要套现了,增加了短期市场的股票数量供给,因此短期利空。但是笔者认为,H股全流通是循序渐进的,证监会将按照‘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此项改革。并且,在全球降息和宽松流动性的大环境下,全流通对短期流动性的挤压有限。更重要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全流通改革有利于激励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市值管理,让其利益与小股东绑定,增强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对香港市场而言,也可激励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强化资本市场功能,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H股?H股指的是注册地和经营业务在内地,通过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内地公司,股份拆分为内资股和外资股。目前外资股可以在港交所流通,而内资股主要是国内股东持有,不能在港交所流通,因此,H股’全流通‘改革本质上是赋予非流通股份以流通权。
香港上市的股票分为三大类:香港本地股(946支,占港股总市值的23.2%),外资股(12支, 占港股总市值的 6%)和中资股(1,476支, 占港股总市值的70.8%)。中资股又分为三类:红筹股( 占中资股总市值的 22.5%),中资民营股( 占中资股总市值的 50.4%),以及H股(占中资股总市值的26.5%)。H股中绝大部分为两地上市的‘A+H'股票,比如耳熟能详的四大行,平安,人寿,中国石油等都属于这类,这类股票占了H股总市值的87%,共5.2万亿港币,然而这类'A+H'公司不受到此次全流通改革的影响。
受到影响的是H股中的少数派,160家仅仅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他们目前总体流通市值仅为0.8万亿港元,而非流动的内资股市值则高达1.6万亿港元。这是本次改革的目标所在。这些股票的特点是市值都比较小,缺乏流动性和规模效应,因此难以得到长线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其中最大的邮储银行(1658 HK),市值为4200亿港币,多数符合条件的H股市值都小于2000亿港元。如果内地股东选择在目前较低的估值和流动性下’套现‘,可能得不偿失,有‘杀鸡取卵’之嫌,不若当下做强业绩,提升公司估值,日后乘凉。
估值上来看,目前H股整体价格普遍偏低,不论横向与全球主要股指相比,还是纵向与其历史市盈率相较,其估值都相对便宜,而问题是便宜不一定就会涨。市场的马太效应决定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规律。自从2014年实现沪港通以来,A股的价格开始相对其香港上市的H股走高,形成AH差价,同样的公司,同样的分红和股东权益,平均价格可以相差30%以上,这是个谜一样的现象。同时,也侧面反映了H股在以机构投资者掌握定价权的港股市场中,内资股被背负了太多的风险溢价,短期估值难以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