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风月同天”一边“技术封锁”?日本唱的哪一出(组图)
一周前的2月23日,共同社的一篇报道传到国内,网上有人如此惊呼。报道说,加入《瓦森纳协定》的日美等42国,已着手扩大半导体技术相关的出口管制,目标被指针对中国。
不少媒体立即联想起华尔街日报的另一爆料:美商务部正研究新举措,进一步切断中国获得芯片技术的途径。两个消息关联,“美正主导升级对华技术围堵”。
但“警觉”的网友说,这个结论没GET到共同社报道中最值得关切的点。美国封锁早已不算新闻,这次的关键在于:
日本。
去年7月开始,日本对韩禁售三种半导体材料,只几个月时间,就重创韩国电子帝国。
1
共同社的报道,努力强调这是《瓦森纳协定》成员国的一次“集体行动”:
为了防备转为军事用途或用于网络攻击,42国决定扩大出口管制。新追加的限制对象,包括潜在军用级的半导体基板制造技术和网络软件。
虽然没有明说针对中国,但出口限制肯定是对非成员国。美日等国几乎都加入了协定,中国、伊朗和朝鲜等未在其中。
主要目标是谁,再明显不过了。
国内媒体大都顺着共同社思路,把“42国加大对中国半导体围堵”放上标题。但也因此淡化了报道中更紧要的内容:
日本政府计划据此加强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出口管制。经济产业省等将敲定细节,完善所需法律。
连一些非专业的网友都嗅到了危机。“如果日本真搞技术封锁,我们就麻烦大了。”就算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韩国半导体产业在日本禁售制裁中元气大伤,历历在目。
了解这个产业的人就更清楚,日本的江湖地位何等举足轻重。
早在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就已排上世界首位。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说,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北美和欧洲分别占据15%份额,而日本一国份额就达50%以上。
信越、住友电木、京瓷化学等日企,把控和垄断着多种材料。优势,不是一星半点。
除了材料,核心半导体设备也主要集中在日欧美韩。
市场份额超过50%的半导体设备种类中,日本就有10种之多。竞争力也可见一斑。
环顾半导体产业的细分领域,日本,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存在。
难怪微博大V@老曾阿牛闻讯后有些夸张地说:
如果日本加入封锁,那么华为为代表的中国芯片产业链将可能迅速倒闭,几乎等同宣战。
2
日本会加入封锁吗?历史和现实,都预示着不无可能。
这首先要从冷战时期说起。1949年底,美英法澳等17个发达工业国在巴黎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阵营实施封锁。武器装备、战略物资和技术三大类被列入禁运清单。
这个组织维持40多年,随着冷战结束于1994年解散。但它的冷战基因,很快被继承下来。
从1995年的荷兰瓦森纳开始,“巴统”17国再次牵头,商讨成立新的出口管制机制。次年,《瓦森纳协定》签定。除了武器,它对物资和技术的管制扩大到军民两用,更加严苛。
前前后后70年,东京和北京一直被定格在这套国际出口管制体系的两端:
日本连续成为“巴统”和《瓦森纳协定》创始国,而中国两次被列入管制国家名单。
恢复邦交40多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但日本对与中国开展高新技术合作始终谨慎,甚至消极:
这与以《瓦森纳协定》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束缚,不无关系。
1980年代的日本,就奠定了半导体产业强国的地位。
那时,它的绝对优势可不只体现在对上游材料、设备和技术的把控,还有下游的电脑、手机和游戏机等终端产品。
但最近十多年,一个肉眼可见的变化,是日本终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都在下降,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国终端产品崛起的挤压。一些日企随之把精力集中到上游:
下游既已失守,高端技术领域的积累不容再失。
现在,我们国内的芯片设计和代工企业本就不多,日本就是想搞上游合作,空间也不是很大。再加上固守城池的心态,消极也就不足为怪。
3
但态度消极,甚至已根据《瓦森纳协定》加强出口管制,就意味着日本决意对华动手了吗?
这背后还有一些小蹊跷值得琢磨。
打开《瓦森纳协定》的官网,首页内容还停留在去年12月6日。当时,42个成员国代表在奥地利开会。把相关半导体技术列为新追加的出口管制对象,就是在那次会上获得一致同意。
但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计划”履行新的管制内容,已是今年2月23日:
奥地利会议的将近3个月后。
而且共同社是谁?日本最大的通讯社。这样一家通讯社,却把《瓦森纳协定》的集体意志顶在新闻最前头,而把自己国家履行“国际义务”的内容放到相当低调的位置:
如此长的反射弧和非常规的叙事,都透着某种不情愿。
还有,“可转为军事用途”这个标准如何界定,也很模糊。
有行业专家说,新追加管制的半导体基板技术和网络软件,到底军用还是民用,在现实中很难明确区分:
这意味着日本在实操中灵活空间很大,手高点或手低点都行。
在前些年两国关系低谷时,日本都设法维持着“政冷经热”,都没对中国搞类似的技术封锁。
现在正值中日关系转圜的关键时刻,东京反倒要跟着美国走极端了?
刀哥的队友李小飞刀说:请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4
北京怀柔的中科院大学雁栖湖校区,2015年开了一座“两弹一星”纪念馆。镇馆之宝中,包括一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手摇式计算机。
当年,“两弹一星”元勋们就是用这种简陋设备,完成了规模庞杂的理论演算工作。
这是遭受“巴统”禁运的时代,中国国内物资匮乏的一个缩影。
就是在那样的艰难岁月,新中国依然完成了工业和科技体系的初步建设。即便苏援撤走后,我们在核物理和计算机等高技术领域走了一些弯路,但仍取得不小的成绩。
1990年代后的瓦森纳机制管制更甚。虽然各成员国是在自愿基础上实施各自的出口限制,但实际上:
它们围绕重要技术出口的决策,深受美国影响。
最近的例子是在2018年,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公司获得政府许可,准备以1.5亿美元向我国中芯国际出售一台光刻机。光刻机是半导体制造环节的核心设备,ASLM几乎垄断着该领域的关键技术:
商业利益客观,它也很想促成这笔交易。
但美国闻讯后百般阻挠。过去两年,美方官员至少四次与荷兰官员会晤,施压封杀这笔买卖。
结果就是,2019年6月30日ASML上一期销售许可证到期后,荷兰政府至今未予续签。原定卖给中芯国际的设备,至今没能发货。
荷美官方都对原因守口如瓶,但消息人士说,美方关键一计,就是搬出了《瓦森纳协定》:
荷兰是缔约国之一,光刻机则在协定限制出口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之列。
现实已然如此。就算荷兰和日本等国主观上不积极,也会受到用惯长臂管辖的美国裹挟拉拢。何况还有类似《瓦森纳协定》这样的所谓国际框架,让美国“名正言顺”。
但现时的中国,市场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内国际环境等条件之有利,都已远非几十年前可比。而毛主席当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的底气和豪迈,又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