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护人员讲中招过程!维州为生命而战时,澳总理却在沾沾自喜…(组图)
专家表示,墨尔本感染人数的急剧上升还不能证明疫情已经“失去控制”,但如果接下来的两天里病例没有停止攀升,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许多身处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讲述了疫情严峻情况,他们对此表示极其担忧。
当局承认目前疫情要比3月份疫情高峰期更难以控制。维州首席医疗官Brett Sutton指出,这次不同于上一次。
“第一次疫情中,归国旅行者,家庭规模较少,接触者数量也少,更容易识别和参与检测。但最近的这一波疫情比较棘手,很难推动社区传播数量下降。”
他说,这些数字“既让人失望又令人担忧”,并证实维州疫情尚未迎来拐点。
维州卫生部长Jenny Mikakos在接受采访时说,维州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事”。
“现在情况很严峻,我们正在生命而战。”
护士:防不胜防
在过去几个月里,Emma Carpenter一直冲在维州抗疫新冠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了15年的护理人员,她说自己从未经历过像这次新冠疫情的大事情。但在周末外出露营的那个周一,她开始出现了症状。
“当时只是喉咙痛,我感觉自己的腺体有点肿胀,还有点嗜睡,就像感冒了一样。”“我觉得自己就是感冒,所以没有多想。”
鉴于她在社区中担任的角色,还是在第二天接受了新冠检测,并在24小时之后收到了检测呈阳性的结果。
“我很震惊,然后思考自己怎么就感染了呢?开始不知所措,我要先和谁联系呢?”
Emma随后立即和她的丈夫和孩子进行联系,紧随其后又把结果告知了其他4个亲密的家庭。
“虽然当时我和他们在一起时并没有出现症状,但显然在症状发作前的48小时里是具有传染性的。”
所有参加露营的人,包括她的直系亲属,测试结果都呈阴性,但她本人需要个家人隔离开来,并进行长达14天的隔离。
而在接触追踪时,Emma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感染新冠的。她表示,采取了一切预防措施,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更是格外谨慎。
“政策规定:如果我们照顾任何有呼吸道症状或者发烧的人,都必须穿上个人防护装备,我们要戴着护目镜和手套,这些白色的装备穿在身上使得我们看起来就像个外星人。”
“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安全以及社区的安全,以便我们能够继续开展工作,并确保每个人在有需求时都能得到救护。”
她说:“但没有想到,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也未能幸免,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挑战。”
Emma和她的家人将在今天再次接受新冠检测,等待检测结果。一旦她获得了所有的许可,将再回到工作岗位!
医生建议改变抗疫策略
身处维州抗疫前线的医生Aaron Bloch 表示,每天都有医护人员感染,这说明抑制病毒的策略已经失败,维州应该以消灭病毒为目标才能抗疫成功。“如果抑制措施在最谨慎的州之一的维州都失败了,那说明该策略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会失败。”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抑制病毒不会取胜,我的同事们也广泛认同这一点。与新官病毒共存则意味着失去生命、反复的封锁和令人担忧的不确定性,这将对我们的集体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并破坏经济复苏所需的信息。”
“抑制病毒的策略低估了这种病毒都传染性,也高估了我们控制它的能力,而且从根本上误导了人性。”
“我们是人类,人性的核心就是渴望亲密与接触。每当疫情威胁逐渐消退时,人们就控制不住社交距离,那么即便只有一次,也许就此感染了新冠。”
“如果继续采用这种策略,那么即便当前暂时抑制了病毒,疫情很有可能会再次反弹。”
“医护人员使我们最后的防线,但现在医院里很难保持社交距离,越拉越多的医生和护士被确诊,许多工作接触者被隔离,这给筋疲力竭的员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一次虽然我们的个人防护装备、药品和呼吸机等库存增加了,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恢复能力却已经耗尽了。”
据维州卫生与人类服务厅昨日证实,自新冠大流行病暴发以来,该州累计有388名医务人员被确,其中150例仍为活跃病例。
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工作场所以外受到感染。目前至少有150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仍未痊愈。仅最近两天内,该州卫生从业人员中就出现了36例新病例。
尚不清楚有多少卫生从业人员被认定为确诊病例的接触者,并在接受隔离。
澳总理反驳,要学会与病毒共存
在维州当局还在犹豫不决之际,澳洲总理却坚决反对彻底消灭病毒的策略,称长时间封锁可能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并导致失业率翻倍,更是再次提出了“我们要学会与病毒共存”的观点。莫里森盛赞新州就悉尼酒吧疫情而展开的行动,并认为这表明了病毒共存与开放经济是最佳的保护措施。他还透露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通话内容,称特朗普非常赞赏澳大利亚对新冠大流行的应对举措。
“我的意思是,澳大利亚在控制疫情方面的成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澳大利亚不是唯一一个需要面对类似维州疫情的国家。”
面对莫里森的沾沾自喜,网友们无语了!
一个网友形象地说“这就像一个考试接近0分的同学,夸赞考取50多分的同学是个优秀学生一样。而后者还自豪地说,考0分的同学夸我很优秀,我厉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