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拉松事故引爆中国公众愤怒,“蒙眼”狂奔的中国马拉松经济将何去何从(组图)
本文综编自多维新闻、中国青年网、每日经济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5月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举办的百公里越野马拉松,因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不幸遇难。这起堪称国内越野马拉松最大事故也引起西媒广泛关注,英国路透社称,这一致命事件引发中国公众对缺乏应急计划的愤怒。
甘肃马拉松事故引爆公众愤怒
截至23日中午12点,这场令人揪心的救援行动结束了,21名参赛遇难人员遗体已经全部转运出遇难现场。
此次马拉松悲剧引爆公众极大愤怒,大家纷纷对主办方缺乏应急计划的提出质疑和不满,并一致要求追究主办方责任。
有网友称,“不能怪天气预报,主要责任在于举办方的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或者进一步说,这个线路到底合理不合理!”
也有网友表示:“无论如何主办方安全预案设置欠缺(如汽车跟踪,半山腰设置医疗服务救援点等),必须为21条人命担责。”
网友一致呼吁彻查:“必须彻查,给遇难者和家属以及参赛者一个严谨的交代。”
此次事故也引发国外社交媒体的舆论热议,有网友称:“一些中国媒体开始提供跑步者和目击者的悲惨报道。指责的矛头直指组织这次活动的当地政府。头可能卷。”
还有网友遗憾地表示:“这是一个悲剧”
官媒追问:四大疑问仍待解答
172人参赛,21人遇难,其中不乏一些国内优秀运动员。此次事故在中国媒体界也引发轩然大波,中国官媒新华社提出质疑,这场超10%参赛人员遇难的“夺命”越野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天灾还是人祸?
疑问一:天气预报为何未能有效发挥预警作用?
有参赛人员说,参赛前一天,天气很阴沉,于是便咨询当地人,对方说这里风一过就是晴天,所以便没有在意。景泰县气象局局长康永学介绍,为赛事提供了信息专报,曾作“大风蓝色预警”。
甘肃一著名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宋明说,极端天气预测是大型体育赛事应对突发状况的前提之一,此次事件最大的失误是运营方没有对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做出正确预判。
疑问二:赛道保障是否完备?补给站设置是否合理?
有参赛人员回忆,过了第二个打卡点,风大得只能双手抓地,冻得浑身发僵,裹上保温毯也没用,直至晕厥失去意识。
此次越野赛活动对参赛者列了一个装备清单,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仅作为建议选项,而没有作为强制装备。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认为,对于没有带相关装备的参赛者来说,遭遇极端天气就会措手不及。按照预定计划,参赛者晚上才到达赛道补给站,最险要的地方又没有其他补给站,这是不合理的。
疑问三:举办方叫停比赛是否及时?
记者采访的参赛者均表示,他们在失去意识或受伤前,并未接到举办方叫停比赛的通知。22日12时参赛人员在微信群里发布求救信息,14时举办方才叫停比赛。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体育赛事活动与安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李圣鑫说,与往常马拉松赛事不一样的地方是,此次马拉松越野赛更具有极限运动的特点。对于这类比赛遭遇特殊天气情况,应该有暂停或中止比赛的预案。
疑问四:有无应急救援预案?救援能力够不够?
李圣鑫说,极限运动项目的赛事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救援预案的赛前审查。宋明认为,从此次救援情况看,救援保障无法第一时间抵达,也是这次赛事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央视也发表评论称,举办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赛事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需要事无巨细,万无一失。
中国越野赛事的蛰伏与迅猛生长
甘肃山地马拉松赛的悲剧背后是天灾还是人祸,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责任也有待厘清。但这次事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时下,中国马拉松运动正逐渐变热,全民“办马”风潮兴起,行业正在加速粗放式发展。
据多维新闻报道,从199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全面健身计划纲要》,中长跑运动进入中国到今天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跑步不再成为运动员的专属,而成为大众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跑步规模赛事数量和参赛者增长势头良好状态下,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发展目标——中国规模赛事要超过1,900场,参赛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规模赛事产业突破1,200亿元人民币。换言之,马拉松赛事的火热带动下,跑步赛事这个千亿赛道产生了。
截至目前,国内也涌现了大量的越野跑赛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知行合逸”网站搜索发现,目前“正在报名”的越野跑赛事便有19个。记者注意到,这些赛事的主办方大多是地方政府、体育局,承办单位则以地方田径协会、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为主,运营大多会交给相关的户外运动公司进行。今年年初至今,已经“报名截止”或是“比赛结束”的越野跑赛事超过40个。
中国马拉松与国际的差距
尽管中国马拉松运动广受热捧,但相比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据悉,国际马拉松赛事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核心的体育竞赛表演,即马拉松赛事;第二层的体育用品销售、媒体、娱乐、培训博彩、医疗、旅游等,以及最外层的品牌经营、商业推广、咨询、公关、科研、建筑、房地产、会展等周边领域。完整产业链下,自然是多样的赛事收入,如,电视版权、赞助商、票房以及赛事纪念品等。
相比之下,中国马拉松产业链较为不完善,呈现出“政府牵头、官方主办、各单位协办、企业赞助”四大特点,其收入也主要集中在政府补助、报名费、赞助商赞助以及周边衍生品收入四个板块。
艾瑞咨询数据,四大板块收入中,赞助收入是马拉松赛事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从以往A1、A2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数据来看,赞助收入与赛事成本相比,比例约在50%至60%之间,换句话说,举办赛事成本的一半都来自赞助费用,而周边衍生品的收入仅仅占一小部分。
收入渠道单一下,赛事成本的支出也形成了稳定的模式:赛事奖金、赛事运营以及赛事营销。即除了奖励给参赛者的奖金外,其他的钱都给了赛事运营和媒体推广,而一般赛事运营商的服务中包含了媒体推广。换句话,跑步赛事的钱都让打包服务的赛事运营商赚到了。
此外,与场地跑、路跑相比,越野跑作为一个小众市场,很多方面发展得都不成熟。“这本身就是马拉松运动员的进阶需求,对参赛选手要求高,因为运动员基数小,是小众市场,赛事举办方的运营费用很少,就决定了不会有太多的投入,这是行业的普遍情况。”智美体育执行董事宋鸿飞表示。
“越野跑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低温、高温、沼泽泥潭、野生动物、山洪等等,如果选手遇到就都是要命的事。”另一位相关人士表示,越野跑的性质就决定了赛道的很多路段未通公路,补给点之间距离长,一旦选手身体出现状况,救援根本来不及,越野跑的性质决定了其迟早要出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