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向西方让步?中国人大罕见推迟表决《反外国制裁法》在港实施(组图)
本文综编自德国之声、联合早报、美国之音,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此前,外界普遍预期,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本周将表决通过将《反外国制裁法》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不过本周五传出消息,人大推迟了相关表决,有专家称这可能是中方高层作出的临时决定。这一罕见举动背后到底有何深意呢?
人大常委会通过多项法律,但未有提及在《基本法》附件中加入《反外国制裁法》
北京意外推迟表决《反外国制裁法》在港实施
据德国之声报道,8月20日,中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闭幕。据中国官媒报道,人大常委会通过多项法律,但未有提及在《基本法》附件中加入《反外国制裁法》。
港区人大常委谭耀宗证实,人大常委会决定暂不表决将反外国制裁法纳入《基本法》附件三。谭耀宗称,常委会会议审议了关于增列附件三法律的议案,将对有关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南华早报》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称,中央政府"期望聆听外界针对反制裁法内容的更多观点"。
该报道还称,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原计划本周与立法会议员们就此事会面。据消息人士透露,会议被突然取消。另一位消息人士称,陈茂波与外国商会之间原定在周四的会议也在会前11小时的时候被临时取消。
反制裁法是什么
中国大陆已经于今年6月10日开始实施这项内容广泛的反制裁法。依据反制裁法,政府可以实施签证限制,没收或冻结制裁对象的财产,并禁止其同中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商贸往来。
该法还规定,中国公司如果因遵守外国制裁遭受任何损失,有权将其外国商业伙伴告上法庭。
今年7月,中国首次引用反制裁法,制裁美国前商务部长罗斯及香港民主委员会等7名美方人员和实体,包括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注销签证或驱逐出境。
美国过去曾以香港人权问题为由针对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内的多名香港官员实施制裁,包括中资银行在内多家在香港的银行也停止向这些被制裁人士提供服务,一旦《反外国制裁法》落实,银行就可能面对压力,无论是执行中方或美方的制裁令,也可能有后果。
专家:并非妥协,而是谋定而后动
近年来中美关系持续恶化。有香港金融界人士忧虑,在港外资银行若执行外国政府的制裁令,会违反《反外国制裁法》。
据《联合早报》报道,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认为,这次人大常委会未表决将《反外国制裁法》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是有利的发展,大家可以有更多时间讨论。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认为,早前外界传出北京会把《反外国制裁法》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后,引起一些西方国家和企业担忧,估计是这次延迟表决的其中一个原因。
他说:“这些金融机构夹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或夹在中国和欧盟、澳洲之间,它们要如何自处?不排除它们通过自己的渠道把担忧告诉它们的政府,要它们在背后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使得中国政府认为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反制裁法在香港的应用问题。”
但刘兆佳强调,北京此举不是向西方国家让步,是谋定而后动,研究如何表明反对外国在没有国际法依据下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单方面施加制裁,同时也尽可能维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利益。
中国政治学者陈道银也向媒体分析称,人大常委会突然叫停议案情况不寻常,可能是中方高层作出的临时决定。他认为,这部法律原本是政治表态多于实际作用,但一旦在港落实就可能进一步影响外资的信心,可能是考虑到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