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项目兑换限制 过去5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较慢(图)
1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季度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占已知全球储备中的比例分别为59.15%、20.48%、5.83、4.78%、2.66%。
IMF每个季度末都会公布上一个季度的COFER,从2016年第四季度起IMF在其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库中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IMF成员人民币计价储备的持有情况。在此之后人民币占比不断上升,从2016年第四季度的1.08%涨至目前的2.66%。
从COFER的历史数据来看,21世纪以来,欧元常年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20%上下。最低时是2000年第三季度的16.97%,最高时是2009年第三季度的28.03%。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占比持续下降至20%以下,2015年开始回升,但起色不大,仅能维持在20%之上。
21世纪初的时候欧元和美元占世界总储备的90%左右,2021年第三季度占79.64%。在这期间欧元储备略有上升,美元储备从71.46%下降至59.15%。虽然欧债危机的爆发成功遏制住欧元扩张的趋势,却没有让美元从中受益。美元下降的份额有一般是被五眼联盟中的英镑、加元和澳元吃了,其中英镑份额从2.92%上升至5.83%。同属盟友,与美国携手进退,所以份额下降不太能说明美元影响力下降。
从IMF的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库可以看到,除了中国的人民币之外,凡是能单独列出的全是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即便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进出口规模远超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不会被IMF单独列出。之所以没有被单独列出并不是IMF歧视发展中国家,而是愿意储备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官方较少,占比较低。从汇率波动来看,印度卢比,土耳其里拉经常出现大幅贬值。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汇率不确定性大,所以被储量较低。
中国与俄罗斯、土耳其、印度不一样,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GDP增速和净出口稳定,说明中国整体所受影响并不大。虽然国际贸易战中国GDP比重超过30%,但中国依赖国际市场的同时国际市场也依赖中国巨大的产能。双向依赖使得中国并不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容易受制于人,所以人民币占COFER份额不断上涨乃大势所趋。
总份额是100%,人民币份额要想增长就得不断吞噬其他货币的增长空间,理论上所有的货币都是人民币的竞争对手。过去5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上升幅度并不大,仅增长了1.58%,金额增长了2,282.12亿美元,增量不如经济增长几乎停滞的日元。制约人民币份额扩张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二是外汇兑换管制。2005年中国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全球支付排名维持全球第五位。占比2.14%,还不如外汇储备占比。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表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必要推进条件就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与货币体制、兑换机制,以及交易汇入汇出三个方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本国货币不仅可以在国际收支经常性往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在资本项目上也可以自由兑换。中国国债的收益率较高,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强烈,严格的外汇兑换制度降低了外资购买人民币资产的效率。
一国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资本项目可兑换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顺利的时候就只能落井下石。比如近期土耳其通胀较高,外汇自由兑换导致里拉崩盘。考虑到目前中国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主要战略方向,即便人民币国际化速度慢,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不大。并且外部环境压力较大,没必要贸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