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曝光“海鲜骗局”!10%产品名不副实,这两种鱼类最容易被“掉包”(组图)
《先驱太阳报》8月4日报道称,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澳洲各地销售的海鲜产品中,超过十分之一“名不副实”。
研究人员对在鱼市、餐馆和超市出售的672种海鲜产品进行了采样,结果发现11.8%的产品存在明显的标签错误,即产品与包装、菜单或市场标牌所显示的不匹配。
接受检测的包括新鲜和包装产品。
Minderoo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对600多种待售海鲜产品进行了采样。(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来自Twiggy & Nicola Forrest的Minderoo基金会研究人员发现,15%的进口海鲜贴错了标签,而澳洲本地产品的比例则是9%,鲨鱼和鲷鱼是最有可能被替换成其他鱼类的海鲜。
基金会渔业和保护项目主任兼首席研究员Chris Wilcox说:“我们发现,每三种鲨鱼产品中就有一种不是正确的鱼种,四分之一的鲷鱼与包装上标注的鱼种不符。”
一家维州餐厅以鲨鱼(flake)出售上诉产品,但DNA测试显示它是群鲨。(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另一家维州餐厅也在出售上诉产品时表示其为鲨鱼(flake),但DNA测试显示它是群鲨。(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周四,澳洲海鲜零售商以每公斤约22澳元的价格出售整条鲷鱼,而一些替代品的价格则要低几澳元。
片状鲨鱼(flake)的价格也是如此,每公斤24澳元,比一些替代品高出10澳元。
Wilcox说:“消费者应该要能够依靠标签来了解包装里的实际产品。我们不会接受其他产品中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在海鲜产品中接受这种情况。”
该产品在昆州一家餐馆以片状鲨鱼(flake)出售,但DNA测试显示它实际上是一种象鱼,不是鲨鱼。(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该产品在北领地鱼市上被标记为橡皮鯊(gummy shark),但DNA测试显示它是群鲨。(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兼该基金会的海洋政策经理Emily Harrison表示,在这项研究中,餐馆贴错标签的比例最高,为18.8%,鱼市为11.3%,超市为4.6%。她补充说,在许多情况下,DNA取样显示所出售的鱼类实际上属于受威胁或脆弱的物种。
她说,餐馆“在法律上不必披露鱼的种类或产地”,但她指出,如果食客点的是肉而不是鱼,那么餐馆通常会向他们提供更多关于鱼产地的信息。
Harrison表示,澳洲的鱼类食用者通常认为“在销售点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检查和平衡”,但现实情况是,在进口鱼类方面需要更好的监管。
“澳洲在进口海鲜方面没有任何框架。我们在边境获取的信息非常少,只有产品类型和重量,而且产品类型不是物种类型。”她说。
“鉴于我们消费的65%海鲜是进口的......一个从销售点一直到边境和捕捞点的更全面框架需要被建立。”
(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虽然可以向澳洲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报告标签错误事件,但Harrison说,对海鲜有疑虑的食客应该从询问工作人员几个问题开始。
她说:“你可以先看看店里是否有这些信息,他们是否能自信地说出(海鲜)来自哪里。”
“如果他们无法回答基本问题,如是什么海鲜、从哪里来或如何捕捞的,那么消费者就真的要做出明智的决定,确定自己是否还要购买该产品了。”
(图片来源:《先驱太阳报》)
这项研究被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正值联邦政府考虑制定新的海鲜原产国标签法的行业咨询结束之际。新的原产地法规预计将强制要求在招待业中,对海鲜产品进行准确的标注。
澳洲助理贸易部长Tim Ayres表示,澳洲人“应该要能够轻松地得知他们的食物来自哪里”。
他说:“让海鲜标签更加清晰、简单和具有强制性,意味着人们将知道他们是否购买了优质的本地产品。”
海鲜行业协会(Sea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拒绝对Minderoo基金会的研究结果发表评论。
关于澳洲热门鱼类的知识:
鲷鱼: 鲷鱼肉质结实,烹饪后呈珍珠白色。具有奶油和甜味。
鲨鱼(flake): 风味清淡,质地柔软,煮熟后外观洁白。无骨。
鳊鱼:鳊鱼肉质鲜美,没有强烈的腥味。
肺鱼: 它的肉质洁白,中等硬度,与鲷鱼一样,味道像奶油、浓郁而甜美。
(Ray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