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多多vs王诗龄:如何通过穿衣辨认各国留学生?(组图)
最近我在小红书上看到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在社交平台晒出和闺蜜聚餐的一组美照。13岁的王诗龄打扮休闲,手拎迪奥的tote包,看上去很时髦。
同时,黄磊的女儿黄多多也晒出了留学生活的近照,她和同学在海边拍照留念,加州氛围直接拉满。
帖子的底下有网友评论,同样是星二代,两人的穿衣差异如同两个星球,网友直言,这是最典型的英国穿搭和美国穿搭——
最高赞的回答,其实也不经意地点破了一条留学圈的潜规则:尽管很多人不承认,但以衣识留学生已经成了当代留学圈的共识。
在读中学的时候,他们就学会改小校服裤脚,露出性感的小脚踝,校服外套里还藏着手机,袖口还写着几个非主流的文字,生怕别人看不见。出国留学后,他们放下了穿了好多年的黑白匡威,开始研究起纯白耐克Air Force的穿搭。
但久而久之,他们已经跟不上脚步,因为每个国家的留学生,穿衣风格太明显了——
在留学圈里,英国留学生可能是衣品最好的一群人。一丝不苟的西装,出门必备的风衣,平整的衬衫和精致的袖口,浑身散发着一种玩物立志的清香。
很多人觉得英国留学生之所以去英国,是因为这里的研究生只需要读一年,反正只要拿文凭就可以,那当然是越快越好。实际上,大部分的留英党都觉得一年实在太短,经常后悔为什么把时间都花在图书馆,毕业前连用掉申根签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人会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学校的QS排名,配上一些鸡血文案,以表示自己真的有学习,和其他只会做代购的混子和隔壁没脑子的美本贵族不一样。
当然,80%的人毕业回国都会去混媒体公关,月薪5千。
如果只看穿衣,美国留学生分两类,一类是美国留学生,另一类是纽约小留,这两个地方互为补集,凑成了美利坚合众国,但这两个地方的穿衣区别之大,堪比两个国家。
纽约小留的穿衣透露着一种都市生活的精致感。尽管看上去紧绷又刻意,但不妨碍品味出众的纽约小留们前赴后继。
你打开一个纽约小留的Instagram,社交是他们的血液,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拍照的背景墙。就算网红展集体打烊,也能把法拉盛的海底捞拍成故宫红砖墙。
男投行,女时尚,这是纽约小留们标配的梦想,如果他们有梦想的话。开窍之后,他们日常的话题会从“今晚去哪个酒吧喝酒”变成“如何获得高盛实习”或者“如何体面进入VOGUE”。
当然,纽约小留局里最常见的话题,还是“有个男的把我给渣了”。男人,是纽约小留门亘古不变的话题。
在纽约以外的地方求生的留学生,衣品则大为不同。他们穿衣讲究方便实用,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连对美的追求也讲究一种松弛感,用力过猛则会被当做异类,这种情况在加州屡见不鲜。
大部分纽约以外的美国留学生,衣品是趋近于零的,天冷帽衫牛仔裤,天热背心人字拖,衣服除了遮丑和保暖不干别的,这一点倒和土澳留学生共情起来了。
在西雅图和加州,有相当一部分的理工男喜欢穿科技大厂的文化衫,比如Meta或者Google,相当于理工男圈子里的Supreme,如果手握offer,则能受到各方景仰的目光。
在洛杉矶,也有相当一部分小红书或者Instagram网红女,她们不喜穿衣,以露肤量和点赞量为豪,喜欢在社交媒体上cos贵妇,实则谈着A聊着B拖着CDE,钓着众多金龟并寻找下一个凯子。
加拿大留学生也分两类,分别是温哥华留学生和非温哥华留学生,只需对应上述纽约小留和非纽约留学生即可。
土澳土澳,不是乱叫。你打开一个土澳留学生的房间,发现他们的日常就是和动物大家,他们的穿着也和动物饲养员没有差别。那个在阿德莱德留学的少年,早上和袋鼠为伍,中午被松鼠抢吃的,半夜被浣熊凝视,睡前还被蜘蛛吓得半死。
在日常的社交中,他们会一大半的时间解释他们的学校不是野鸡大学,因为除了墨大和悉大以外,其他G8基本没什么知名度。
由于澳洲离国内不远,学费也不算贵得离谱,所以来澳洲读书的相当一部分人可谓家里的蛀米虫,他们大多聚集在悉尼和墨尔本周边,在知乎上发出“刚下飞机,人在土澳”的声音。
无产阶级的钞能力,中产阶级的花销力,回国后爱在星巴克问收不收澳币。
怎么不问人家收不收冥币?
德国留学生的穿衣两极分化很严重,一方面由于理工科极强,衣品大体与加州CS男无差,基本上就是穿戴整齐的homeless,另一方面由于学设计的德国留学生也不少,穿衣大多比较前卫,喜欢在身上挂破布,衣服上没点洞不舒服。
如果照片的背景不是科隆大教堂,看上去就像送快递的和捡瓶子的。
德国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程度很高,喜欢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德语原文的哲学家名言,比如上帝已死之类的,并将进入宝马、蔡司和西门子等德国名企视为毕生事业。
社交的时候喜欢讲没人听得懂的冷笑话,把自己笑得半死。
他们家里人均一套配置很高的博世电动工具箱,衣柜里一定有Jack Wolfskin,屋子很乱但厨房很干净,车不错但车技很烂,明明是红灯也要踩到路口急刹。
以上描述仅供玩笑,如有哪些国家的留学生遗漏,欢迎补充。